「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在這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中,反面角色寒號鳥每天得過且過,終於在日裏自食惡果。當年雖不敢說可以將這篇課文倒背如流,但也能舉一反三將文中寓意生動講解說明一番。

可是那時的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卻只停留在了背誦和理解寓意上。似乎從未在意過寒號鳥長什麽樣?更沒有印象那時的自己是否知道寒號鳥不是鳥,知道長大以後突然有一天發現寒號鳥原來是一只松鼠……
不知你是否也有著和我一樣的經歷,或者說,你正在透過這篇文章和我經歷著一樣的事?

寒號鳥的學名是復齒鼯鼠,還有橙足鼯鼠、黃足鼯鼠等別稱,松鼠科嚙齒類哺乳動物,是中國特有且分布較為廣泛。在很早以前,中國的古人就已經在【本草綱目】中有記錄了它的存在,不過被記錄在了「禽部」之內。

復齒鼯鼠是鼯鼠的一種,鼯鼠一族共分13屬34種,中國獨有的就有三種。鼯鼠的又被稱為飛虎或飛鼠,它們雖然沒有鳥類一樣的翅膀,但當它們的四肢展開後會有飛膜連線,這能讓它們在樹間滑翔。

當它們從高處下跳時,也會張開飛膜,就像人類極限運動中的滑翔翼。復齒鼯鼠的身體很輕,這更讓它們「如鼠添翼」,危急時刻禦風而去,最遠距離可達200公尺,讓捕食者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

類似鼯鼠這樣的動物還有飛蛙和飛蜥蜴等。但是在哺乳動物裏現存能做到真正意義上飛行的只有蝙蝠,所以同為哺乳動物的鼯鼠即便是滑翔,也算是非常特殊的存在。遺憾的是復齒鼯鼠的適應環境能力一般,作為棲息地的森林一旦減少,它們便會失去生存空間以及食物來源。
復齒鼯鼠雖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其級別是易危。即使如此中國也從沒放松對它們的保護,再次之前就已將它們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

至於復齒鼯鼠為什麽還有寒號鳥之稱?很多人都知道【寒號鳥】一文是對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五】中一則寓言的改編,原文有這樣的描述:「五台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因此認為寒號鳥之稱應該是來至這裏
但我們可以看到這裏所用的卻是「寒號蟲」並非「寒號鳥」,而如今復齒鼯鼠的確又有寒號蟲之稱。歸屬於松鼠科的寒號鳥,不是鳥類就算了,為啥還叫「蟲」?

這裏其實存在一個認知問題,在兩漢之間有【爾雅·釋鳥】一書中有過「鼯鼠,夷由」的文字記載,其後是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郭璞的註:「狀如小狐,似蝙蝠,肉翅……聲如人呼,食火煙,能從高赴下,不能從下上高。」這似乎也正符合復齒鼯鼠的形態與習性。

【爾雅】是中國辭書的始祖,將鼯鼠放在「釋鳥」中,可見當時人普遍認為鼯鼠是鳥。而且西漢中期【大戴禮記解詁·易本命】中對於動物的分類皆為「蟲」:「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
於是衍生到了現在,復齒鼯鼠的寒號鳥、寒號蟲之名也就叫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