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一掃 看視訊
每天夜幕降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隆安縣那桐鎮、丁當鎮的1.5萬畝火龍果基地便會變成燈海,蔚為壯觀。這是當地農業種植企業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對火龍果進行「催花補光」,以高產量。
全國每5個火龍果,就有一個產自南寧。7月21日,隆安縣金福火龍果基地,果園內一片豐收景象。低垂的枝頭上紅彤彤的火龍果被工人麻利地摘下後,迅速被送往冷貯車間,去蒂、清洗、分選、裝箱。數十小時後,這些甜蜜多汁的紅心火龍果便會現身北京、上海等地的水果市場。
「我們用工業管理的理念來管理農業,用現代化科技提高種植效率,這是隆安火龍果能走向全國的秘訣。」順著廣西金福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蘇秀清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基地的火龍果主幹下均勻鋪設著一排排黑色細管,這是從以色列引進的水肥一體化系統。管理人員透過埋在地下的傳感儀,定期對土壤中的微量成分進行分析,根據果樹的不同成長期將水肥配比好後,經滴灌管輸送到田間地頭,幾個人便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數千畝基地的水肥灌溉工作,而且和傳統灌溉模式相比,每畝可以節水節肥四成。
火龍果基地裏的黑科技還遠不止於此,為了防止水土流失、鎖住養分,火龍果植株間的土地上鋪設了大量的防草席;為了調節掛果期,讓火龍果植株在秋冬季節也能繼續開花掛果,基地采用源自台灣的仿太陽夜間催花補光新技術,在幾十萬盞LED燈的照射下,果園不僅每畝年增產600公斤,而且還變成了遊客青睞的網紅打卡地。
基地路邊的「精準扶貧·貧困村集體經濟入股分紅告示牌」和「精準幫扶聯系卡」吸引了記者的註意。在基地內忙著剪芽、摘果、打包裝的盧春弟,便是一名受到幫扶成功脫貧的群眾。
今年58歲的盧春弟家住丁當鎮保灣村,由於他小兒麻痹落下殘疾,而且妻子身患疾病,他家於2016年被辨識為貧困戶。當時,盧春弟靠家中的幾畝地種點口糧,加上空閑時去縣裏打些零工每月收入幾百元,家庭經濟十分困難。保灣村駐村第一書記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馬上聯系了金福農業公司,經過招工報名,盧春弟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
「進來之後每天都有活幹,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入。」盧春弟說,2016年1月,他來這裏做工,每月按工作量計酬能有2800元-3000元的收入,當年10月他就成功脫貧。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和家人還遷入了隆安縣震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免費分得一套70平方米的新房。「以前我家一個星期只吃一餐肉,現在想吃什麽就吃什麽,生活越來越好了。」
在丁當鎮,占地5000多畝的金福火龍果種植基地,成為周邊群眾名副其實的「聚寶盆」。透過土地流轉有租金、基地務工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超產分成有獎金、村企合作享獎金的「五金」模式,周邊34個村累計獲得村集體收入400多萬元,惠及貧困人口逾萬人。蘇秀清表示,實施「五金」模式以來,當地農民深度參與產業發展,積極性大增。其中,去年收入最高的貧困戶,「五金」疊加,累計年收入達9萬元,勞動者透過自己的雙手改變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