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入侵物種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因其導致入侵地生物多樣性下降甚至喪失,給當地的物種構成了嚴重危機。在美國,椋鳥於19世紀90年代被引入後,開始肆無忌憚地大肆繁殖,是目前美國數量最多的鳥類之一。由於椋鳥的泛濫成災,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包括族群的遺傳改變、生態環境的惡化或改變以及病原體和寄生蟲的傳播,引發生物汙染,成為令美國政府和居民頭疼不已的難題,被列為「100個世界上最糟糕的入侵者」之一。
100多年前隨意放養的椋鳥刺痛了美國
椋鳥原本產於西歐的大片地區,1890年,一位名叫尤金·席費林的德國移民在紐約中央公園兩次放生了100只椋鳥,希望椋鳥能在新大陸定居下來。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在接下來的100年裏,椋鳥因其良好的生態耐受性以及驚人的繁殖力迅速傳播開來,現在整個美國境內的椋鳥多達兩億只。
作為美國入侵的物種之一,椋鳥幾乎占據了美國的整個領空,引發雜訊汙染及飛行事故。椋鳥喜歡日落分時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方陣在空中盤旋、鳴叫,這種雜訊持續時間長達40分鐘,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此外,椋鳥還會危害飛行安全,造成空難。1960年10月4日,一架渦輪螺旋槳客機在美國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起飛時撞上一群椋鳥,導致62人死亡,9人受傷。在美國,軍用和民航機遭遇的多起鳥擊事故中,很大一部份皆由椋鳥引發。目前,椋鳥棲息地問題仍然是機場管理的重大挑戰。
椋鳥泛濫成災引發生物汙染
椋鳥入侵不僅破壞自然平衡,改變本地鳥類族群的遺傳多樣性,與本地物種爭奪食物和棲息地,對生態系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還會誘發疾病以及危害人類及牲畜健康,對農業和養殖業也造成了巨大損失。
生態系遭受嚴重破壞。外來入侵物種被認為是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第二大原因。椋鳥入侵美國導致本土物種喪失,改變物種遺傳多樣性,引發生物多樣性危機。一方面,椋鳥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且這種鳥類沒有天敵,椋鳥引入美國後數量呈爆炸式增長。椋鳥以攻擊、占據本地鳥類洞穴而聞名,透過與本地物種競爭築巢地點,導致藍知更鳥、貓頭鷹和啄木鳥等本土洞穴築巢者瀕臨滅絕,破壞生態系的穩定性和平衡性。另一方面,椋鳥屬於高度雜食性鳥類,外來椋鳥和本土物種之間形成食物競爭,從而減少了當地鳥類的主要食物來源。數量龐大的椋鳥透過侵占本土物種生存資源,將其從棲息地中取代。
危害人類及牲畜生命健康。椋鳥攜帶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病菌,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椋鳥攜帶的產誌賀毒素大腸埃希菌和沙門氏菌是美國重要的食源性病原體。在美國,每年因感染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臨床病例達100多萬,造成的直接醫療費用每年約為4億美元。椋鳥作為病毒的宿主,與傳播組織胞漿菌病具有關聯性,該病毒嚴重威脅人類生命。每年約有5萬至20萬人感染該病毒,約800人死亡。此外,椋鳥透過排泄物汙染牧場飼料,導致家畜感染疾病。在養牛業中,美國每年因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花費超過2.67億美元。此外,已有間接證據證明,在1978—1979年冬季,內布拉斯加州暴發的傳染性腸炎是由椋鳥作為病媒引發的,最終導致1萬頭豬在一個月內死亡。
農業和養殖業遭受巨大損失。椋鳥是美國最具經濟危害的鳥類。作為一種高度雜食性鳥類,椋鳥以成熟的作物、果樹為食,增加作物和果樹對病蟲害的易感性,降低了物種健康和產量,增加經濟成本。喜好集聚的椋鳥群可以在幾天內輕易地摧毀整個葡萄園或果園。椋鳥每年對釀酒葡萄造成的損失超過7000萬美元。椋鳥攜帶的副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牛患上約翰氏病。約翰氏病每年使美國乳業損失2億—2.5億美元。
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啟示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加劇,中國外來物種入侵形勢日趨嚴峻,已確證的外來入侵物種達660余種。因此,防治外來物種侵害,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
完善外來物種入侵預防性制度。外來入侵物種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對生態系造成的損壞具有不可逆轉性。因此,需要堅持預防原則,從源頭上嚴格控制,實作監管效能的最大化。一是健全入侵生物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對外來生物在引進和擴散階段進行風險評估,有利於以最小的成本把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限度。同時,進一步加強風險評估主體的獨立性,確保風險評估結果的客觀性。二是健全監測預警制度。早期監測和預警制度是對外來入侵物種作出快速反應的基本前提,相較於在物種擴散和定居後實施的長期控制計劃,這一迅速反應行動的成本更小,資源損害程度更低。為此,未來要加強重點外來物種發生區域和入侵高風險區域監測預警。三是健全檢疫檢驗制度。未來需要進一步擴大檢疫檢驗範圍,並適時更新檢疫檢驗標準,適應生物入侵防範的變化需求。
完善外來物種入侵協同治理制度。外來物種入侵治理具有防治物件多元、防控專業性強、防治任務重等特點,需要最大程度地統籌、整合資源,形成協同治理合力。第一,完善跨部門協作機制。外來物種入侵涉及海關、農業農村、林草、生態環境等不同部門之間的監管職責,需要部門之間加強協作,因此應當加強跨部門聯席會議,強化資訊通報以及執法線索共享等機制實作跨部門聯動。第二,完善跨行政區域協作機制。外來物種入侵具有跨行政區域傳播特點,不僅需要跨部門協作,還需要跨行政區域協作,為此要制定外來物種跨區域治理總體規劃,健全跨區域應急聯動機制,建立一體化聯防聯控機制,形成執法合力。第三,完善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生物安全風險的有效治理,不僅需要公權力機構的統籌主導,還需要社會力量的有序參與,由此需要進一步細化社會組織、專家、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公民等不同社會力量參與生物安全風險治理的具體內容,從制度層面為社會力量參與生物安全風險治理提供抓手。
積極參與生物安全全球治理。全球化使得物種遷移的地理空間屏障被打破,成為外來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因此,解決外來物種入侵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其一,充分發揮國際組織的協調作用。外來物種入侵等生物安全問題無國界,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需要國際社會一道通力合作解決。為此,國際組織可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發揮協調者的角色,有助於推動主權國家在生物安全方面的合作、交流,克服集體行動困境。其二,加強入侵物種數據和資訊共享。對生物入侵的研究常常受到資訊、數據可用性的限制,這就迫切要求在世界各國分享入侵物種的資訊和數據。其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社會可以透過建立資料庫、共享平台等方式,以加強入侵物種的管理交流與合作。其三,加強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跨國合作。野生動植物跨境犯罪呈鏈條型特點,涉及輸出國、中轉國和目的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需要不同國家和地區加強合作。具體而言,在今後的開發中,需要進一步完善國家之間的雙邊執法合作機制,以及執法協調機制,有效遏制和打擊跨境非法野生動植物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