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難以捉摸的柯吉拉的驚人行為

2024-04-19動物

世界上有些生物棲息的地區非常隱蔽,難以到達,因此在自然環境中對它們進行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喙鯨就是其中之一,迄今為止已確認有 24 個物種。這些哺乳動物居住在遠離海岸的深海水域,潛入 500 多米深的海底尋找食物。

最近的研究顛覆了人們對貝爾德喙鯨的傳統看法,發現其族群在指揮官群島附近的沿海淺水區繁衍生息。這種適應力突顯了了解柯吉拉物種的不同行為和棲息地對有效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資料來源:Olga Filatova,南丹麥大學

哺乳動物最深下潛記錄的保持者是庫維爾喙鯨,2014 年測量到它至少下潛了 2992 米。喙鯨還保持著哺乳動物最長潛水時間的紀錄:222 分鐘。

現在,透過對一個貝爾德喙鯨族群的科學研究,全世界對遙遠的喙鯨世界有了一個新的、令人驚訝的認識。這個族群被意外地發現在海岸附近,並且位於比以前觀察到的更淺的水域中。

這項研究由南丹麥大學/峽灣與貝爾特分校的柯吉拉生物學家奧爾加-菲拉托娃(Olga Filatova)和伊凡-費杜丁(Ivan Fedutin)領導,論文發表在【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雜誌上。

兩位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在北太平洋進行柯吉拉研究,2008 年在指揮官群島考察期間,他們第一次在海岸附近看到一群貝氏喙鯨。

"我們在那裏是為了尋找虎鯨和座頭鯨,所以我們只是註意到我們看到了一群貝氏喙鯨,並沒有采取什麽行動。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我們也看到了它們,五年後,我們懷疑這是一個經常光顧同一區域的穩定群落。"南丹麥大學生物系和 SDU 氣候群組的柯吉拉專家、博士後奧爾加-菲拉托娃(Olga Filatova)解釋說:"我們每年都能看到它們,直到 2020 年,COVID-19 阻止了我們回到指揮官群島。"

指揮官群島附近的一條貝爾德喙鯨。可以看到下頜有兩顆牙齒。身體上布滿了與其它喙鯨搏鬥留下的傷疤。圖片來源:Olga Filatova,南丹麥大學。

沿海棲息地和柯吉拉行為

所研究的貝氏喙鯨族群靠近海岸--距離陸地四公裏以內,它們在淺水中被觀察到,水深不到 300 米。

奧爾加-菲拉托娃說:"這對這一物種來說是不尋常的。這一族群很可能已經適應了這一特殊的棲息地,因此偏離了所有喙鯨都在遠海和深海遨遊的既定觀念。這意味著不能指望一個特定物種中的所有個體都有相同的行為方式。這就給制定物種保護計劃帶來了困難--例如,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假設喙鯨只生活在深海遠處而制定計劃。我們已經證明,它們也可以生活在淺海和沿海水域。可能還有我們尚未意識到的其他不同棲息地。"

有許多例子表明,同一鯨種的個體行為並不相同。在鯨的世界裏,經常可以看到同一物種的群體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吃不同的獵物,交流方式也不同,而且不喜歡與其他群體的同類打交道。

指揮官群島的貝爾德喙鯨。資料來源:Olga Filatova,南丹麥大學

有些虎鯨群只捕食海豹和鼠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有些則只捕食鯡魚。有些座頭鯨在熱帶和北極之間洄遊,有些則在某些地區棲息。有些抹香鯨群體發展出自己的方言,用於內部交流,不喜歡與群體外的其他柯吉拉交流。

奧爾加-菲拉托娃認為,當群體對棲息地和獵物等產生偏好時,社會學習就在發揮作用。動物世界的社會學習有多種形式。模仿是最復雜的形式;動物看到別人做什麽,就會理解背後的動機和原因。還有一種是"局部強化",即動物看到另一種動物前往一個特定的地方,就會跟著去,從而了解到這個地方是有價值的。許多動物都有這種現象,包括魚類。

喙鯨的文化傳統

奧爾加-菲拉托娃認為,指揮官群島上的貝氏喙鯨族群是透過"本地強化"來學習的:它們看到一些同伴來到海岸附近的淺水區,跟在後面,發現那裏是個好地方,可能是因為那裏有很多魚。這成為了一種文化傳統,這也是第一次在喙鯨中觀察到這種文化傳統。

柯吉拉文化傳統的其他例子還包括柯吉拉形成特定的捕獵傳統:有的柯吉拉用尾巴拍暈魚群,有的柯吉拉掀起波浪將海豹沖下浮冰,還有的柯吉拉追著魚群跑到沙灘上。

從 2008 年到 2019 年,研究人員在指揮官群島共觀察到 186 頭貝爾德喙鯨。其中 107 只被觀察到一次,因此被評估為暫居鯨。79頭被發現超過一年,因此被評估為居留鯨。

有 61 頭短暫停留的柯吉拉被看到與居民互動,其中 7 頭是在淺水區被看到的。

"暫居鯨不像居民那樣熟悉當地情況,因此,它們通常會在其物種的正常深度尋找食物。但實際上,我們在淺水區觀察到了一些暫居者。這些個體與居民有某種形式的社會接觸。"奧爾加-菲拉托娃說:"一定是在這種接觸中,它們了解了淺水區及其優勢。"

目前還不清楚世界上有多少頭貝爾德喙鯨。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