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經管

各路金融機構加緊布局 搶占個人養老金業務先機

2022-11-25經管
各路金融機構加緊布局 搶占個人養老金業務先機

原標題:各路金融機構加緊布局 搶占個人養老金業務先機 機構預測2030年個人養老金市場規模超8800億元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日前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透露,個人養老金資訊管理服務平台對接測試進展順利,基本具備上線執行能力,首批參與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金融機構已經確定,個人養老金產品陸續推進。目前個人養老金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即將啟動實施。【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近兩周,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圍繞新業務的籌備都進入最後沖刺階段。

籌備工作進入沖刺階段

11月23日,中國銀行保險資訊科技管理有限公司官網釋出訊息顯示,中國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太平養老、泰康人壽、國民養老保險六家險企的七款產品入選首批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產品皆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首批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披露,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搶得先機,後續符合條件的產品透過保險條款和費率審批或備案的產品可納入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預計有30余家保司可經營個人養老金保險,頭部公司有望搶占先機。」東吳證券預計。

銀行方面,工商銀行、光大銀行、郵儲銀行、浦發銀行等近日紛紛宣布獲準開辦首批個人養老金業務,並迅速上線了「預約開戶」功能。

記者在光大銀行App上看到,該行已上線養老金融專區,內容涵蓋「基本養老金(第一支柱)、年金(第二支柱)、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全視角養老帳戶展示及服務功能。同樣開啟預約功能的招商銀行App個人養老金專項板塊中,相關投資者教育已經開啟。浙商銀行也介紹,該行年初以來就成立工作專班,積極籌備個人養老金業務,入選首批34家開辦機構名單後,相關籌備工作正全力進行。目前已經完成系統建設、流程設計、制度規範、業務營運、內部培訓等多項準備工作,具備業務開辦的各項條件,該行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的開戶預約功能也已上線。與此同時,為了吸引使用者,興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還透過開通領紅包和抽獎等多種方式吸引使用者預約註冊,銀行這一重要「入口」的「搶人大戰」一觸即發。

券商與公募基金的各項籌備工作也進入「沖刺階段」。記者了解到,首批入選個人養老金基金銷售機構名錄的14家券商中,多家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預約功能已上線,正式功能也將在近期陸續推出。如華泰證券漲樂財富通App已上線「養老金融專區」,提供個人養老金的投教科普、預約功能等服務;招商證券近期透過線上個人養老金專區、線下各類論壇沙龍等形式,為客戶提供業務咨詢、投教內容。此外,嘉實基金、銀華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養老金」專區陸續上線。同時,券商基金多平台圍繞帳號開立、養老基金Y份額購買功能等的「灰度測試」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待正式開放即可對公眾投資者開通。

養老金融發展新格局逐漸形成

目前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5億人,隨著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財稅政策、金融產品規則等陸續出台,中國特色的個人養老金制度體系初步構建。

「個人養老金是適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營運的補充養老保險。」李忠指出,要註重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合理劃分國家、單位和個人的養老責任,充分利用稅收優惠等支持政策,引導具備條件的人員積極參加,讓人民群眾在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再多一份保障。金融機構和各有關方面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最佳化業務流程,提高服務品質,切實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政策紅利和高效便捷的服務。

銀保監會人身險部主任陳映東表示,當前中國居民存款已經超過110萬億元,社會財富轉化為長期養老資金的潛力巨大,為第三支柱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個人養老金落地之初,預計實際滲透率較低,隨著居民養老意識增強會逐年提升,預計2025年個人養老金市場規模約1629億元,2030年預計達到8849億元。」國海證券認為,其中公募基金的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4400億元,占據個人養老金市場的半壁江山。

談及個人養老金業務開啟後或將形成的可觀資金規模,山西證券分析稱,假設納稅人中有20%至40%參加個人養老金,每年頂額繳納1.2萬元,則每年個人養老金增量資金規模可達1728億元至3456億元。

「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參與養老金管理的機構,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攜手共進,創新產品供給,為不同人群提供更多看得明白、操作便捷、收益穩健的養老金融產品,要廣泛開展投資者教育,擴大宣傳面,普及養老金融的基本知識,培養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用實踐來積累財富。」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海生表示。(記者 韋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