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管「零容忍」背景下,退市新規效力不斷顯現,2023年開年僅一個多月,A股市場已有多只股票提前釘選退市。業內專家表示,2023年,隨著新一輪上市公司「提質」計劃的實施和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正式啟動,A股退市力度有望加大,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將進一步加強,常態化退市格局基本形成。
多家公司觸及退市指標
2023年首批面值退市股票已出現。
2月3日晚,*ST金洲公告,公司收到深交所下發的【事先告知書】,公司股票觸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此前的2月2日晚,*ST凱樂和*ST金洲雙雙公告稱,截至2023年2月2日,兩家公司股票收盤價分別為0.47元/股和0.72元/股,已連續20個交易日(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2月2日)低於1元,已觸及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交易類退市指標,存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根據相關規則,兩家公司的股票均自2023年2月3日起開市起停牌,記者註意到,兩家公司不止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還面臨著財務類及重大違法類多重退市風險,退市幾成定局。
此外,多家公司已提前釘選財務類或規範類退市。根據2022年業績預告及相關公告,滬市方面,*ST輔仁、*ST西源、*ST榮華等3家公司因觸及「凈資產為負」和「凈利潤為負+營收低於1億元」等退市指標,已釘選財務類強制退市,還有*ST紫晶、*ST澤達可能觸及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深市方面,*ST新海、*ST計通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ST吉艾等多家公司或將被實施財務類強制退市。
還有多家公司預計將觸及退市風險警示情形,退市風險同樣不容忽視。以滬市為例,因觸及「凈利潤+營收」組合指標和凈資產為負的退市指標,ST商城、ST榕泰、ST宏圖、西寧特鋼、莫高股份等11家滬市公司業績預告顯示將觸及退市風險警示標準。
交易所嚴格退市監管之下,部份ST公司雖然業績預告顯示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等指標未觸及終止上市或退市風險警示標準,但是否真的「逃過一劫」有待觀察。如*ST中昌、*ST運盛、*ST未來等多家退市風險公司均收到來自交易所的問詢函,仍存在較高退市風險。
市場「吐故納新」格局已逐步形成
退市新規執行兩年來,A股市場常態化退市趨勢已經確立,退市渠道逐漸暢通,資本市場「吐故納新」格局已經逐步形成。
根據Wind數據,2022年共有42家公司被強制退市,創下A股年度退市量歷史新高;2021年有17家公司被強制退市。2月2日,中國證監會召開的2023年系統工作會議認為,常態化退市格局基本形成。
1月13日,滬深交易所釋出【關於加強退市風險公司2022年年度報告資訊披露工作的通知】,同時配套修改相關公告格式指南,要求已被實施財務類退市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披露前增加風險提示頻率及針對性,包括區分不同情形進行重點提示、按要求披露年度報告編制及審計進展等,旨在嚴格落實退市制度,進一步強化退市風險公司監管,持續完善常態化退市機制,保護投資者利益。
業內專家表示,2023年,隨著新一輪上市公司「提質」計劃的實施和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正式啟動,A股退市力度有望繼續加大,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將進一步加強。
「全面註冊制啟動之後,市場也對退市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預計未來中國資本市場退市企業數量還可能進一步上行。在優質企業上市和低品質企業退市的良性迴圈中,預計A股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也會進一步提升。」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說道。
允泰資本創始合夥人、首席經濟學家付立春也表示,全面註冊制下,中國資本市場會逐步對標成熟市場,市場的優勝劣汰和分化程度會不斷提高。
德邦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吳開達指出,全面註冊制下,A股退市力度有望加大。全面註冊制將使得A股制度進一步向成熟市場靠攏,但後續仍需配合嚴格合理的退市制度,有進有出,吐故納新,才能實作新陳代謝,形成良好的生態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