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第一階段,除了證券金融以外,還有那些板塊容易走強。
最近一周,市場走出了波瀾壯闊的行情。
尤其是節前最後一天,所有券商全部漲停。
指數創最大漲幅、最大成交額等多個歷史記錄。
科創50ETF、創業板ETF更是20%漲停。
僅僅過去一周時間,市場已經完成了情緒上的熊——牛轉換。
目前行情雖然剛剛啟動,但金融龍頭銀之傑已經走出4倍漲幅,其他金融龍頭,近期也大多是一字板上漲。
因此,對於仍在場外,尚未進場的資金而言,當前的金融板塊已經沒有太好的參與機會了。
那麽,在牛市的第一階段,除了證券金融以外,還有那些板塊是容易走強的呢。
咱們從過去兩輪牛市第一階段的市場情況,發現了一些顯著特征。
一、2014年牛市
2014年的第一階段,即2014年7月-2014年12月。
主要上漲板塊為:證券、保險、航空、銀行、地產。
這個階段的行情比較特殊,因為在此之前,創業板已經走牛近兩年,所以這個階段領漲板塊主要為滬深300的權重。
而這些權重板塊在當時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低位低估。
基本都在2008年被大幅殺跌,2009年超跌反彈,之後又持續陰跌,直到2014年牛市才開始上漲。
而提前走牛的創業板,在這個階段反而偏弱,漲幅不到5%。
因此,從2014年牛市初期的漲幅特征來看,超跌是核心因素。
而熊市牛股,在牛市第一階段反而容易走弱,需要避開。
如,最近市場也並不是完全沿用以前「權重搭台、題材唱戲」的路線。
前期抱團走強的銀行、石油、煤炭等,在指數行情如此強勢的情況下,這些板塊反而很弱。
二、2019年牛市
2019年牛市第一階段,即2018年10月——2019年4月。
這一次行情的走勢與2014年有所不同。
這輪牛市的第一階段,是各指數、各板塊的普漲,但從漲幅來看也有差距。
漲幅排名靠前的包括:豬肉雞肉、新能源、證券、電信營運、通訊等。
雞肉豬肉是特定因素所致,2018年非洲豬瘟影響,豬肉價格大幅上漲,所以導致短期刺激力度最強。
除了豬肉雞肉外,還有很多板塊漲幅高於券商。
其中,新能源中的風電、光伏,都剛剛進入了「平價上網」時代,開啟建設周期。
電信營運、通訊,2018年中興通訊制裁結束,同時國內開啟了5G建設。
總結來看,這次的行情特征主要是:低位低估+行業邏輯。
之所以出現走勢上的差異,原因在於,板塊、個股數量大幅增加,市場無法支撐全部個股長時間普漲。
因此,除了初期的1-2周普漲外,其他時候分化明顯。
三、本輪牛市
從前兩輪牛市第一階段走勢來看,低位低估都是領漲板塊的必要特征。
原因也很好理解,在牛市初期,場外資金大量進場,低位的板塊成為新進資金的第一選擇,這些資金肯定不會去接盤之前熊市的高位抱團股。
2014年牛市第一階段,主要集中在滬深300,因此呈現出現權重普漲的盤面,並不需要其他邏輯。
2019年牛市第一階段,市場普漲,但全A板塊、個股數量大幅增加,這個時候就出現分化了,除了低位低估以外,還要看邏輯。
有產業政策邏輯、有業績反轉邏輯的板塊漲幅更大。
再看當下,現在的板塊數量、個股數據相比2019年大幅增加。
雖然短期成交量大幅放大,形成普漲盤面,但這種盤面不會持續太久,預計後面還是會以主線輪動為主。
因此,本輪牛市的第一階段,除了券商以外,低位低估+強邏輯支撐的板塊是才是重點。
從近期跟蹤來看,以下板塊符合條件。
醫藥:歷史低估位,私立醫院、幹細胞等領域對外放開;
電子:歷史低估位,AI+落地,帶來消費電子、智慧汽車升級換代;
地產:板塊估值極低,政策全面反轉。
可選消費:歷史低估位,存量房貸利率下調、放發消費券等政策,目的都是刺激消費;
相關個股包括(非薦股)
醫藥:貝達藥業、百濟神州、藥明康德、沃森生物、愛爾眼科;
電子:中芯國際、韋爾股份、聞泰科技、藍思科技、歌爾股份;
地產:我愛我家、世聯行、保利發展。
可選消費:五糧液、老白幹酒、東鵬飲料、安井食品、中國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