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A股市場面臨重要方向選擇。
市場點位方面,上證綜指反彈兩個月,達 3400 點相對高位,此前同漲同跌走勢將變分化,尋找更具價效比行業是投資者未來決策關鍵。
市場結構方面,2024 年國內宏觀經濟低迷、同行競爭壓力大,出海受關註。川普當選使 2025 年中美貿易沖突加劇,影響投資者信心,今年熱捧的出海策略也受影響。
宏觀政策和金融環境變化必然致市場風格改變,醫藥行業也不例外,其接下來的投資方向考驗投資者智慧。
2024 年,宏觀經濟低迷,醫藥行業內部整頓,醫藥企業國內業務收入普遍增速下滑。為應對此局面,不少藥企大力拓展海外市場以尋業務增量,因此 2024 年篩選醫藥企業時,海外市場拓展能力強弱成重要指標。
以邁瑞醫療為例,其第三季度營收微增 1.43%,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 9.31%,這是其登陸深交所後首次單季度利潤同比下滑。原因是國內業務收入增速拖累整體業績。分區域看,國際市場前三季度增長 18.3%,第三季度增長 18.6%,保持高增長;國內市場前三季度僅增 1.9%,第三季度下滑 9.7%。可見是海外業務扭轉公司收入困境。因邁瑞業績穩定,其股價全年僅微跌 4%,成弱市資金避風港。
無獨有偶,南微醫學、聯影醫療等知名醫療器械企業的海外業務收入增速都高於國內。 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下醫療器械行業的經營現狀。
與邁瑞海外業務的雪中送炭不同,恒瑞和百濟神州這兩家創新藥企今年的海外業務表現出色。今年上半年,出海收入顯著提振了恒瑞和百濟兩家公司的業績增速。
2023 年 10 月底,恒瑞醫藥與 Merck Healthcare 達成有償授權合約,獲 1.6 億歐元首付款及後續潛在技術轉讓費和裏程碑付款。這筆首付款於今年二季度確認為公司收入,大幅提升了公司業績增速。
2024年第二季度,恒瑞實作營收76.03億元,同比增長33.95%;如果剔除掉1.6億歐元的首付款,同比收入增速僅有11.68%,雖然與今年一季度的增速9.20%相比仍呈現恢復態勢,但二者增速的差距卻十分明顯。
另一家創新藥企百濟神州,其出海收入對今年上半年公司業績有顯著推動。2024 年上半年,百濟神州產品收入 119.08 億元,其中百悅澤全球銷售額 80.18 億元,同比增 122.0%,從銷售金額和收入增幅看,百悅澤是業績增長主因。
分區域,百悅澤美國市場銷售額 59.03 億元,同比增 134.4%;歐洲 10.57 億元,同比增 231.6%;中國 8.73 億元,同比增 30.5%。歐美市場收入增速遠超中國。單看銷售金額,百悅澤中國市場銷售額僅占全球 10%左右。正因百濟神州拓展歐美大市場,才將產品銷售規模提升十倍。
如果出海策略在 2024 年是醫藥企業的避風港,那麽到 2025 年就不再適用了。川普就職後,中美貿易沖突會加劇,投資者對出海的信心會受挫。雖然很多企業在美國市場的業務占比低,但地緣沖突會影響投資者決策。此外,川普未來可能打擊美國醫保體系這一利益團體,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美國會影響全球創新藥的支付,美國創新藥市場不確定性大。
顯然,醫藥行業內部政策和外部環境都對國內醫藥企業有巨大沖擊。這種情況下,2024 年投資者關註的出海企業不再是市場寵兒,供需兩頭在內的中藥企業會重新受市場關註。
總之,就是降低風險偏好,積極防禦。
在中藥企業中,比較看好的是中藥OTC相關公司。
OTC 藥物在國內指非處方藥,無需醫師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的處方即可購買。公眾可憑自我判斷,按照藥品標簽及使用說明自行使用。在美國,這類藥物被稱為櫃台發售藥品,簡稱 OTC 藥。
因為這些藥物用於自行診治常見病,像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頭痛、發熱等,所以具有一定消費品內容。此類藥品在患者中的滲透率較高,以 OTC 產品為主的中藥企業增速大多較低,在 A 股市場的估值也不高,很大程度上呈現出類消費股的特點。
我們對這些 OTC 企業進行了詳細梳理,發現盈利能力穩定、競爭能力強的公司業績通常不錯,也更受投資者認可。這類公司的稀缺性主要體現在品牌、產品、資源等方面。
當然,中藥OTC企業也有潛在的風險。
此前安徽省政府釋出的中成藥集采征求意見稿中,罕見出現幾個 OTC 產品,影響了市場情緒。OTC 產品和處方藥銷售渠道不同,前者以零售藥店為主,後者以醫院為主,這使企業在集采中的議價地位差別很大。
銷售 OTC 產品的企業主要下遊渠道是零售藥店,醫院渠道僅是輔助,所以集采報價主動性更強。仿制藥企業主要銷售渠道是醫院,集采報價失標會對產品收入造成淪陷性打擊。
因此,OTC 集采對相關生產企業是利空,但影響相對可控,投資者不必過於悲觀,前期 OTC 企業下跌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一不利因素。
總之,我們認為 2025 年 醫藥板塊關註重點應從出海企業轉為內需企業 ,從追求增長轉為確保業績平穩。風格切換時點需觀察川普上台後關稅政策細節及推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