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範璐媛
2024年,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熱情不減。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8家上市公司實控人變更為地方政府或地方國資委,二三線城市國資平台收購尤為活躍。9月5日,宏達股份易主落定,四川國資透過參與破產重整成為新實控人;9月6日,新湖中寶正式更名為衢州發展,此前,衢州國資已透過股權轉讓、股份增持和董事會改組,成功入主了上市公司。
國資入場為上市公司帶來了資金和資源支持,是民企紓困、地方產業協同、地方資本市場擴容、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重要途徑。近兩年來,以產業鏈擴張、產業鏈協同、提升新質生產力等產業發展為目標發起的收購,成為了國資「掃貨」上市公司主流。
例如,今年3月廣州國資入主普路通,推進光伏+新型儲能+鈉電池產業鏈在廣州花都落地,雙方表示將在最佳化股權合作、產業投資、能源計畫開發建設及營運等方面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今年7月,湖北國資入主奧特佳,長江產業集團稱此次並購有助於湖北省汽車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打造汽車零部件行業「湖北名片」。
另一方面,國資入主後導致上市公司業績和市值雙雙下滑的案例也屢見不鮮,有的上市公司甚至走向退市。
從國資入主後成功賦能上市公司,實作了多方共贏的案例來看,國資完成收購,為上市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僅僅是第一步,而做好後續營運才是能否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關鍵。
首先,國資本身的實力決定了其能為上市公司提供支持的力度。實力雄厚的國資能為上市公司註入優質資產、提供管理技術和管理支持、最佳化公司治理結構。例如湖南有色集團入主湖南白銀,直接化解了公司缺資源、缺資金、缺管理的難題,達到了使上市公司脫胎換骨的效果。
其次,國資的市值管理能力也是影響上市公司價值提升的重要因素。當前,一些地方國資在收購後「如何管」的問題上仍未實作市場化,管理機制陳舊、行政色彩重、決策效率低下,得不到市場認可。
最後,國資收購上市公司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如何借力上市公司平台資源,實作強鏈補鏈,推動資源整合和產業升級,是對地方國資戰略布局和實施落地綜合能力的考驗。
從國資自身來看,一些國資在並購前調研不足,未能甄別收購標的的風險,或是定價能力弱,收購溢價過高,最終導致了並購效果不達預期、資源浪費,甚至「踩雷」。
為應對並購風險,近幾年國資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方式更為多元,除傳統的協定轉讓之外,定增、表決權委托或放棄等方式的運用越來越多,從而降低了收購成本。此外,不少國資收購上市公司的方案中都加入了業績承諾及減持限制的安排,有效降低了收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