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裏,除了18件國寶級文物值得仔細觀看外,還有幾件價效比高的展品,那是那幾件呢?
玉蟬
1、玉蟬
玉蟬,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 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 把蟬佩於身上則表示高潔。所以玉蟬既為生人的佩飾,也是死者的葬玉。
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為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 "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汙垢。 "【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汙垢之外,不沾汙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
以下是一些古代寫蟬的詩詞 :
(1)、 陶淵明的 【己酉歲九月九日】中有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深秋時節,悲切的蟬叫聲已響絕,只有成行的大雁啼叫聲響徹雲霄。
(2)、 王維的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有 :「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詩人悠閑自在地倚靠在柴門外,迎著風聽暮蟬的吟唱 1 。
(3) 、唐人虞世南的【蟬】有「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詩人表面寫蟬的鳴叫聲能遠傳,不是借助秋風,而是因為居在高樹上。實則是借蟬說理,給世人闡述了一個道理,即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也能聲名遠播(4)、唐人陰行先的 【和張燕公湘中九月登高】中有 :「 寂寞風蟬至,連翩霜雁來 。」寂寞時,清風送來了蟬鳴,與迎霜的大雁相伴,以解寂寞 1 。
(5)、 南北朝王籍的 【入若耶溪】中有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詩人運用反襯手法,以「蟬噪」、「鳥鳴」的聲,襯得山林更幽靜。是寫蟬的千古名句 1 。
(6)、 宋人張孝祥的 【水調歌頭·泛湘江】中有 :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詞人化用前人詩句,既有對秋蟬脫於濁泥高潔品格的贊美,又是借以自喻,表達出豁達閑適的心態 1 。
(7)、 辛棄疾的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有 :「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梅米 。」從明月驚動了樹上的喜鵲寫起,接著敘述清涼的晚風,請來了蟬鳴。明月、喜鵲、樹枝、清風、蟬刻畫出一幅夏日月下美景圖。
(8)、 柳永的 【雨霖鈴·寒蟬淒切】中有 :「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秋後生命即將終結的蟬,發出淒涼悲傷的鳴叫,營造出一種充滿離愁別緒的氣氛,讓人感到了「淒淒慘慘戚戚」的傷感 1 。
(9)、 宋人楊萬裏的 【初秋行圃】中有 :「 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 。」「催」采用了擬人手法,詩人把看似無情,其實最有情的夕陽,賦予人的動作,不說蟬鳴,而說落日催促暮蟬拼命歌唱,使畫面具有動感。
藍田猿人
2、藍田猿人頭蓋骨
1964年11月初,中國科學工作者在 陜西省藍田縣的公王嶺 ,發現一個猿人頭蓋骨。這是中國現有的 唯一的猿人頭蓋骨 。1965年5月31日中國科學界在北京舉行藍田猿人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報告中說,藍田猿人頭蓋骨的發現,是中國科學家對研究人類起源的又一重大貢獻。 科學家們認為,藍田猿人比北京猿人還要早 ,距離現在已有五六十萬年。
1963-1964年在陜西藍田發現,因稱「藍田人」。藍田人生活的年代,其體質特征,頭蓋骨骨壁極厚,額骨很寬,向後傾斜,眉脊粗壯,腦容量很小, 約為780 毫升,頭骨高度甚小,這些特征表明了藍田人還比較原始
作為陜西歷史博物館年代最久遠的文物,這裏展出的藍田猿人頭骨和下頜骨,以及十件不同種類的石制品,全部都是復制品!它們的原件陳列於公王嶺上的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
尖底瓶
3、陜西半坡遺址出土的尖底瓶,其特點為小口、長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多有繩紋 。半坡人早期使用的尖底瓶頸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圓形等不同形式,腹部兩側一對環耳用於穿繩,飾以向左斜的細繩紋;晚期使用的頸長,肩闊,器身呈倒垂的長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狀,附雙耳,飾豎細繩紋和籃紋等 。
關於尖底瓶的用途,有多種說法:
(1)、汲水器說:繩子系於雙耳,當瓶子在水中被註滿後重心轉移,瓶口朝上自動豎起,便於提水,是近代物理學重心原理和定傾中心法則最早套用 。
(2)、溫器說:尖底瓶可插在火堆的灰燼裏,用來保持水的溫度,以便在冷天或者夜裏也可以喝到熱水 。
(3)、酒器說:陜西考古博物館研究發現尖底瓶底部有酒酸類物質殘留,推測其為釀酒和貯酒的器具,甲骨文和金文中表示酒的「酉」字可能是尖底瓶的象形字 。
(4)、禮器說:有研究認為在文飾符號中有兩人雙手擎舉一個尖底瓶,其下是禮器琮,表明尖底瓶是禮器 。
西周牛尊
4、西周牛尊是西周中期的文物,1967年出土於陜西省岐山縣賀家村 .
其通高24厘米,長38厘米,腹深10.7厘米 。整體為牛形,牛頭擡起,舌頭伸出作吼叫狀,雙眼圓睜,身軀渾圓壯實,四足粗壯有力,牛尾彎曲下垂,末端與牛身相連可作把手 。牛背開方口設蓋,蓋鈕為一立虎,蓋與牛背以環鈕相連,可隨意開啟而不脫落,腹背及足部滿飾雲紋和夔龍紋 。
它是一件青銅酒器,牛嘴可用來倒酒,腹腔用來盛酒 。其設計匠心獨運,造型雄健生動,紋飾華美流暢,為西周青銅藝術之精品,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日己觥
5、日己觥[gōng]為西周中期的文物。1963年出土於陜西省扶風縣齊家村西周窖藏。
日己觥通體由蓋和長方形器身組成,蓋前端為雙柱角夔龍頭,後端作虎頭形,中脊為一只小龍,兩側各飾長尾鳳鳥紋。器身曲口寬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飾回首夔龍紋,尾隨小鳥,器腹四面飾卷角饕餮紋,圈足飾鳥紋,把手為寬大逶迤的獸尾,飾魚鱗紋.
器蓋同銘各18字,內容是說此器是作器者為亡父日己鑄造的祭器,庇護子孫萬代, 體現了西周時期的孝道文化和對祖先的崇敬之情.
青銅龍
6、青銅龍是戰國時期秦國或秦朝的青銅器文物.
外觀造型:長240厘米,寬100厘米,高40厘米,龍體中空,頭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張口,角內卷而上翹,身飾魚鱗紋,尾盤卷為中空的錐體 。
文物來歷:1993年在打擊盜竊機動車犯罪行動中,被發現分解為八塊藏於贓車後備箱內,1994年8月由西安市公安局八處移交陜西歷史博物館,後經文物修復專家反復研究、拼對、粘接,復原成功 。
用途推測:專家們認為其可能是祭祀禮器、大型樂器的底座、陵墓主人的殉葬物、墓主升天的坐騎、大型建築的築礎或鐘鉅的一部份等 。
戰國杜虎符
7、外觀特征: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 。
工藝及銘文: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字型為小篆,采用錯金工藝制成,在虎身鏨刻陰文,再將金絲嵌入陰文之內,最後打磨拋光 。
歷史意義: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 但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必會君王的右符 。
8、兵馬俑出土的兵器
兵馬俑出土了多種兵器,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遠射兵器:主要是弩和箭鏃 。弩是弓的升級版,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勁弩和箭鏃很具殺傷力,其中1993年一號坑發現的2件帶銅廓弩機堪稱強弩中的佼佼者,它增大了弩機的承受力,提高了射程和機件的穩定性.
(2)、長兵器:有鈹和戟兩種。 鈹是將類似短劍裝在長柄上,與現代的刺刀相像;戟是前矛後戈的組合體。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發現了幾十件長兵器,包括這兩種型別,且不同發式的俑所使用的長兵器有所不同,如介幘俑使用鈹,圓髻俑和扁髻俑使用戟.
(3)、短兵器:以青銅劍為主 。1974年在兵馬俑一號坑出土了一把超過91厘米的秦劍,1994年在二號坑內又發現了19把秦劍,其長度在83厘米到94.8厘米之間。秦劍劍身通體窄長,橫截面呈扁狀的八面體,鋒部截面呈等腰三角形,劍身前端刃部內收,劍鋒薄而銳利,且表面經歷了鉻鹽氧化處理,長度、硬度、重量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
漢代金餅
9、金餅是漢代的貨幣之一,又稱餅金 。
1999年,在西安市未央區譚家鄉東十裏村出土了219枚金餅 ,總重約54.5公斤,純度達95%,其表面有黃、張、馬、吉、貝等姓氏戳記 。這些金餅每枚重250-300克,通常不作流通使用,而是用於貯藏、賞賜、饋贈、進貢、贖罪等 。
漢代雁魚燈
10、漢代雁魚燈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青銅燈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1)、基本造型:整體作奇洛基回首銜魚佇立狀,雁額頂有冠,眼圓睜,頸修長,體寬肥,身兩側鑄出羽翼,短尾上翹,雙足並立,掌有蹼。雁喙張開銜一魚,魚身短肥,下接燈罩蓋 。
(2)、制作工藝:全系銅鑄,雁冠繪紅彩,雁、魚通身施翠綠彩 ,並在雁、魚及燈罩屏板上,用墨線勾出翎羽、鱗片和夔龍紋 。
(3)結構設計:由雁首頸(連魚)、雁體、燈盤、燈罩四部份套合而成,四個部份又可自由拆裝,便於擦洗。燈盤圓形,一側附燈柄,可控制燈盤轉動。燈罩為兩片弧形板,可左右轉動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的照度 。
(4)、環保功能:魚身及雁頸、體腔均中空相通,燈火點燃時,煙霧透過魚和雁頸匯入雁體內,可防止油煙對室內空氣的汙染 。
(5)、文化寓意:魚與雁的組合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古代魚因多子而常指代女性,雁被認為是一種傳信之鳥,用作聘問、婚嫁之禮,雁銜魚代表夫妻恩愛 。
彩繪兵馬俑
11、1965年8月在鹹陽楊家灣漢長陵陪葬墓從葬坑出土的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大規模兵馬俑群 。它塑造了中國西漢皇家衛隊的形象,共有騎兵583人,步兵1965人,指揮車一輛。
彩繪兵馬俑,對研究漢代的軍制、戰陣、雕塑藝術、埋葬制度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
金怪獸
12、金怪獸於1957年在陜西神木納林高兔村出土 。
(1)、基本特征:
外觀:長11厘米,高11.5厘米,重160克,鷹嘴獸身,大耳環眼,頭生雙角如鹿,偶蹄,立於四瓣花形托座上 。
- 紋飾:身驅及四肢上部滿飾凸雲紋,頸及胸部以細線條刻劃成鬃毛,雙角及鉤喙飾凸楞紋 。
- 獨特構造:怪獸的兩只抵角由兩兩身相連、背相對的16只小鳥組成,蠍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鳥的樣子,共隱藏了17只小鳥 。
(2)、制作工藝:圓雕、透雕、浮雕兼施,角、尾和托座系另鑄焊接 。
(3)、文化解讀:
- 用途推測:學者們根據底盤上的小孔,推測可能是匈奴族首領帽上的冠飾 。
- 原型推斷:有三種推斷,一是傳說中的神獸飛廉;二是【山海經】中的蠱雕;三是一個圖騰 。
(4)、藝術與歷史價值:造型奇特,雕工考究,是戰國時期匈奴民族的文化遺存 ,代表了當時遊牧民族金屬鑄造業的最高發展水平,也是匈奴文化的藝術瑰寶 。
鎏金銅蠶
13、漢代鎏金銅蠶是國家一級文物,於1984年在陜西省石泉縣前池河出土 。
(1)、外形:通長5.6厘米,腹圍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共計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 。
(2)、工藝:先為紅銅鑄造,後施以鎏金工藝 ,大部份的鎏金層還保存完整,側面跟腹部因刮削稍有剝蝕 。
(3)、文化價值:將陜西石泉縣養蠶的歷史推前到漢代,是蠶桑、養蠶在漢代整個生產現狀和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實物見證, 說明當時石泉地區養蠶活動已具規模
獨孤信多面體印章
14、獨孤信多面體印章,又名「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1981年於陜西旬陽縣城東南出土 。
(1)、基本特征:
- 外觀:邊長2厘米,通高4.5厘米,寬4.35厘米,重75.7克,呈十八面體,由18個正方形和8個三角形組成 。
- 印文:共26個印面,其中14個印面有印文,共計47字,書體為魏體楷書 ,內容包括「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啟事」「大司馬印」「大都督印」「剌史之印」「柱國之印」等 。
- 材質:由煤精石刻制而成,煤精是一種不透明、光澤強的黑色有機寶石 。
(2)、文化價值:
- 印章用途:集公文用印、上書用印、書信用印三種用途於一體,是研究北朝印璽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 。
- 書法價值:將楷書入印的歷史提早了400多年,其濃厚魏碑風格的楷書陰文鐫刻,堪稱書法、雕刻的藝術佳品 。
獨孤信被稱為「史上最牛老丈人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自身成就非凡:獨孤信出生於顯貴家族,自身能力出眾,雄才大略,能征善戰,屢立戰功,官職不斷晉升,曾任別將、柱國大將軍等職, 還因信義被宇文泰賜名「信」,其多面體煤精組印便是其豐富官職的見證.
(2)、女兒們地位顯赫:他有七個女兒,其中長女 嫁給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宇文毓稱帝後,被追封為 明敬皇後 ; 四女 是唐高祖李淵的母親,李淵稱帝後 追封其為元貞皇後 ;七女 獨孤伽羅嫁給隋文帝楊堅,楊堅稱帝後封其為 文獻皇後 ,三個女兒成為三朝皇後,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
(3)、家族影響深遠:獨孤信的外孫隋煬帝楊廣 、唐高祖李淵等都是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隋唐兩朝在文化、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成就輝煌,獨孤家族的血脈融入其中,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側帽風流 」
北周有個人叫獨孤信,是豪門子弟,長得非常英俊。
某日,他遊玩打獵,不覺天色已晚,那時候城門是宵禁的,他得趕在宵禁之前奔回家。
他快馬回城,可能是太快了,他的帽子被風吹的淩亂不堪,這個情形正好被當時守門的小吏看在眼裏。第二天起,到處都是模仿獨孤信 側帽而行的人 ,過了一段時間,整個城裏都是歪帶帽子的人。
上官婉兒的墓誌銘
15、【上官婉兒墓誌銘】於2013年8月在陜西省西安市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出土 。
(1)基本資訊:
墓誌為青石質,正方形,長寬均為74厘米,厚15.5厘米,劃細線棋格,陰刻正書32行,滿行33字,共982字.
(2)內容概述:
- 家族背景:記載上官婉兒出身隴西上邽的官宦世家,是高陽氏之後,其曾祖上官弘在隋朝為官,祖父上官儀是唐朝的重要官員,父親上官庭芝為左千牛、周王府屬.
- 個人經歷:上官婉兒13歲為才人,神龍元年42歲冊為昭容,曾因韋後亂政向唐中宗泣血死諫,後請求降為婕妤 。唐隆政變時,47歲的上官婉兒亡身於倉卒之際.
- 身後之事: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吊祭,並主張為她編纂文集,於大唐景雲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將其窆於雍州鹹陽縣茂道鄉洪瀆原.
(3)價值意義:
- 補充史料:對研究上官婉兒的生平、中宗朝的政治史以及唐朝的宮廷鬥爭等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
- 還原人物: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上官婉兒在宮廷鬥爭中的真實角色和復雜經歷,為重新評價她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依據.
上官婉兒 :
其祖父上官儀是唐高宗時宰相,因罪被殺,她尚在繈褓就隨母鄭氏被發配掖庭 。儀鳳元年(676年),因才學過人受武則天賞識 。萬 歲通天元年(696年),被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 。唐中宗即位後,極受信任,進拜昭容 。景龍二年(708年),規制修文館,領導文壇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暴斃,她草詔令相王輔政,後在唐隆政變中被殺 。
上官婉兒頗有詩名,與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才女 。
鎏金鐵芯銅龍
16、鎏金鐵芯銅龍1975年出土於西安南郊草場坡 。
這對銅龍質地和造型相同,其中一件完整,另一件出土時殘斷為多塊並有缺損,後經修復 。其以鐵為芯,外包銅質,表面鎏金 。銅龍整體呈「S」形,身體細長,龍頭與上身呈「S」型,龍嘴張開,露出牙齒和彎曲的龍舌,前爪緊扣地面,龍尾從後肢處反折向龍頭上方,身體流暢,極富動感 。
它體現了唐代龍形藝術的特點、奔放張揚的美學風格和高超精湛的工藝水平,代表著國力強盛、自信開放的大唐雄風 。
秘色瓷
17、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是1987年在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現的重要文物 。
(1)基本情況:
- 數量與記載:共14件,其中13件有明確記載。據地宮出土的【物賬碑】記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
- 器形種類:有瓶、碗、盤、碟等。瓶為八棱形;碗均為五花瓣口,分淺形與深形兩種;盤亦均為五花瓣口 。
(2)工藝特色:
- 釉色:以青綠釉為主 ,也有少數青黃釉,與陸龜蒙【秘色越器】詩所描述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釉色相合 。
- 制作工藝:器形規整,造型簡潔,制作精工,體現出越窯青瓷的高超燒制水平 。
(3)歷史意義:
- 解開身世之謎:此次出土揭開了唐代秘色瓷的身世之謎,此前秘色瓷只聞其名,不見其形,出土實物讓人們對其有了清晰明確的認識 。
- 提供鑒別標準: 為今後秘色瓷的鑒別提供了真實的實物標準 ,各博物館與收藏市場相繼以法門寺出土瓷為標準,重新定義了越窯青瓷 。
十二生肖俑
18、十二生肖俑是古代用於「壓勝」「辟邪 」的鎮墓明器,常見於隋、唐、五代及宋墓
【唐會要】中有「四神十二生肖」的說法,四神就是指兩組鎮墓獸、鎮墓俑,連同十二生肖俑一起,起到鎮墓辟邪的作用 。在陜西西安唐代墓葬中就出土了 一件彩繪十二生肖俑,俑高40-42厘米。十二生肖俑均為獸首人身,面部份別為十二種動物形象,身體作人形,著敞領寬袖袍服,衣長垂至足下,雙手拱於胸前,文雅之中顯露著滑稽。
彩繪儀仗俑
19、彩繪儀仗俑是一種具有較高藝術和歷史價值的古代隨葬明器。
在西安市長安區簡王井村,出土了明秦簡王朱樉的彩繪儀仗俑群, 這批儀仗俑共300多件,表現的是一個出行的儀仗隊伍,陣容龐大 。俑手中原持木質道具已朽,踏板下墨書俑名70余種,有清道旗、金鼓旗、白澤旗、告止幡、信幡、戈、戟、弓箭、笙、笛、板、琵琶、擡轎、跟駕、梅花燈、各樣傘、扇等 。
葡萄花紋香囊
20、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於1970年窖藏出土於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
(1)文物特征:
- 外觀:外徑4.6厘米,呈圓球形,通體鏤空,由上下兩個半球組成,以子母扣扣合 。
- 紋飾:外壁裝飾著葡萄花鳥紋,葡萄枝葉繁茂碩果累累,花鳥與葡萄相結合,有吉祥、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
- 結構:內部鉚接有兩個同心圓機環和一個盛放香料的金香盂,香囊可自由轉動 ,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香盂總能保持平衡,裏面的香料不致灑落 。
(2)制作工藝:
用厚1厘米的金片捶打而成,運用了捶揲、鏨刻、鏤空、鎏金等工藝,外壁捶揲痕跡清晰 。
(3)文化價值:
- 體現時代審美:具有華麗精美的時代審美特點,體現了開放的唐代社會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 。
- 見證文化交流:葡萄是從西域引進中國的,香囊是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交流的結果 。
- 蘊含科技原理:內部持平裝置類似於陀螺儀原理 ,領先於當時的世界,體現了唐代高超的工藝水平胡智慧 。
(4)歷史典故:
據記載,安祿山反叛,唐玄宗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賜死楊貴妃。 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京都,密令改葬,發現當初埋葬時用於裹屍的紫色褥子以及屍體都已經腐爛,唯有香囊還好好的 ,楊貴妃身上佩戴的香囊被認為就是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
赤金走龍
21、赤金走龍1970年窖藏出土於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
(1)外觀特征:
- 尺寸小巧:高2.1-2.8厘米,長4.1-4.3厘米 。
- 形態生動:作行走狀,長吻細頸,頸部彎曲呈S形,尾部由粗而細,尾端回勾,首生彎曲雙角,身姿和步態各異 。
- 工藝精湛:用金條先掐編出身體,然後插上尾巴和角,最後用鏨子鏨出魚鱗紋等裝飾,滿身飾深凹的網點紋為飾片狀鱗紋,須髯、齒狀鬣毛等細部均采用鏨刻手法 。
(2)用途推測:
可能是古時道教投龍儀式中所用的法器 。
(3)文化意義:
體現唐代工匠在制作小件工藝品方面的技藝純熟,展現了唐代開放包容的文化特點,是唐代金銀器中的罕見物品 。
唐狩獵紋高足銀杯
22、(1)文物描述:唐狩獵紋高足銀杯,為唐代金銀器。銀杯高7.4厘米,口徑為6.3厘米。銀杯經錘揲成型,平鏨花紋,通體以魚子紋為地;外觀為侈口圓唇、深腹,腹底部略向內斜收為小平底,平底下連線一小平盤,盤下為喇叭形高足 。銀杯飾有騎馬狩獵圖四幅,獵者策馬飛馳,姿態各異。
(2)歷史價值:銀杯采用了捶擊、焊接、鉚合、拋光、鏨刻等技術 ,反映出唐代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藝 。錘揲工藝利用金、銀質地比較柔軟、延展性強的特點,將自然或冶煉出的金銀錠類的材料捶打成各種形狀,再進一步加工使用,可制作器物的形體和裝飾花紋。另外,高足杯的造型明顯受西方拜占庭風格的影響,體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國古代狩獵被看成重大事件,唐代銀器上狩獵紋的出現與當時中西交流繁榮有關,也反映了唐代狩獵活動受到重視 。
唐赤金盆
23、唐代金盆是一種極為珍貴的文物,目前已知的唐代金盆實物均出土於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 。
(1)用途:是皇宮內常用的洗漱器具 ,皇子(女)出生後三天舉行洗兒會時,會用金盆為其洗身,也有說法認為金盆還可用於嬪妃洗手洗面 。
(2)工藝:用金片捶打制成,盆口沿處向外彎折,便於手捉,器壁光滑規整,由內底中心點處向外有密集的粗細不一的螺旋紋,一直延續到腹壁 。
(3)外觀: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赤金盆,外壁與內壁都無花紋裝飾,內壁拋光細膩,外壁有捶揲遺留隱痕,器壁厚重 。
(4)價值與意義: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兩件金盆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僅有的兩件唐代金盆,也是現存時代最早、分量最重的古代金盆,對研究唐代宮廷生活和金銀器制作工藝具有重要價值。
金開元通寶
24、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30枚,出土時存放在「大粒光明砂」銀盒中,銀盒上有墨書題記「真黃錢」,是目前僅見的出土金開元通寶.
(1) 基本特征:正面楷書「開元通寶」四字,錢文間架端莊,疏密均勻,字跡清晰,制作規整,背面無指甲紋、月牙紋及文字.
(2) 規格材質:直徑在2.14-2.5厘米之間,厚0.15厘米,重量在6.60-8.36克之間,含金量為81.6%-94.36% .
(3)用途及意義:主要用作皇室貴族的遊戲、壓勝或皇帝賞賜臣屬 ,如唐玄宗的金錢會、賞賜洗兒錢等,是宮廷習俗和皇家奢華生活的體現,也反映當時社會的經濟繁榮與文化交流.
鉞
25、鄉鉞為商代晚期文物,1965 年出土於陜西省綏德縣墕頭村青銅器窖 。
其長16.1厘米,刃寬 8.8厘米。鉞體近正方形,弧刃,上部為長方形內,鉞身正反兩面皆飾卷體龍紋 。在內的上部鑄刻有銘文「鄉」字,字形似二人相向跽坐作就食狀
此字為「卿」
甲骨文的'卿'字,是左中右結構字形,中間是一個裝滿食品的食器,左右兩邊是面對面跪跽著賓主二人,雙方隔著食器,親密相敬,共享美食。
九環白玉蹀躞帶
佩戴方法
26、(1)基本特征:
- 材質工藝:主要由白玉制 成,玉質溫潤細膩。上面有精心雕琢的九個環,制作工藝精湛,可能運用了雕刻、打磨等多種工藝,環與帶體的連線部份也處理得十分精細。
- 帶的樣式:蹀躞(die. dai)帶是一種多功能的腰帶,在 帶身垂下許多小帶,這些小帶被稱為「蹀躞」,可以懸掛各種物件,如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滿足古人日常生活和出行的多種需求。
(2)歷史背景與用途:
- 歷史時期:流行於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和隋唐時期的中原地區 。它最初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配件,由於其實用性強而被中原地區所接受。
- 使用者身份:在中原地區,這種高級別的白玉蹀躞帶通常為貴族或官員所使用 ,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在唐朝,官員們的服飾制度中有明確規定,不同等級的官員佩戴不同規格的蹀躞帶。
(3)文化價值:
- 服飾文化體現:它體現了古代服飾文化的融合,是中原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交流 的產物,見證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和融合。
- 等級制度反映:從其制作材料的珍貴程度(白玉)和復雜的工藝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等級差異 ,是研究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的重要實物依據。
戰國鳥蓋瓠壺
27、戰國鳥蓋瓠壺
(1) 造型獨特:通高32.6厘米,口徑6厘米,圈足徑8.8厘米,最大腹圍39.7厘米。壺腹呈瓠(hù )瓜形,前鼓後曲,壺蓋立雕鶉鳥,鳥嘴可以啟閉 ,鳥蓋處有環扣,壺頸部至腹部裝飾有精美的兩道寬頻紋和六道蟠螭[chī]紋,壺蓋上的鳥尾與壺鋬有鏈條相連,鏈分四節,每節鏈環均飾有頭朝上,尾部卷成圓環形的蛇紋。
(2)藝術價值:其細密繁縟的紋飾,生動形象的裝飾,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 。
(3)文化意義:有學者認為其設計參考了北方草原皮囊壺的造型 ,也有觀點稱其與天文學有關,可能是模仿瓠瓜星與天雞星形狀而制作的禮器,用於祭祀時盛放「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