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造出自成體系、光彩奪目、獨具特色的貨幣文化。
古代貨幣到底起源於何時?經考古發現,目前出土最早的貨幣是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朝,叫做「貝幣」,是錢幣的始祖。在商朝人的墓中常用貝為隨葬品,少則一枚,多則如殷墟的婦好墓和四川廣漢三星堆的二號祀坑,隨葬貝均多達6000余枚,這說明當時貝作為殉葬品已經非常普遍。
貝幣的起源
我有你想要的,你有我想要的,那就交換吧,一開始以物換物還進行得不亦樂乎,但後來大家就發現問題了,交換的物品並不等價,那有沒有一種東西大家都樂意要,還方便攜帶,可以當成中間物換來換去呢?於是貨幣便出現了。
其實牛、馬、豬等一些動物也當過貨幣,但它們的缺點很明顯:肥瘦不穩定,不方便切割。到了商朝,先民們開始使用一種特殊的貝殼作為有價交換物,稱作「貝幣」。
既然貝幣是貝殼,那一起組團去海邊多撿一些不就發財了嗎?NONONO,貝幣雖然是貝殼做的,但並不代表是貝殼就一定是貝幣。比如下面這些貝殼就算撿了也不會暴富。
貝幣的特點
雖然貝本身種類繁多,但能作為貨幣使用的,則是有著嚴苛的選擇標準,首先會規定特定海域出產的指定品種的貝殼,其次外形要精致美觀,質地要堅硬耐用,尺寸以及輕重要適中,經過加工後一面有槽齒,可以用繩線串聯便於攜帶,方便進行貿易尤其是長途貿易。而貝幣之所以能夠成為具有流通、支付、儲藏功能的貨幣,是因為商朝國內並不生產,主要產自東海、南海等海域,是一種重要的「外來品」,得之不易故貴重,用這麽珍貴的東西做貨幣,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於是在日常生活中,貝就充當了商品交易的媒介。
貝幣的單位
商朝人用「朋」作為貝的計數單位,甲骨文中常見賞賜給某人「貝若幹朋」,也常見「貝朋」連言,「一朋」到底是二枚、五枚、十枚還是二十枚,直至今日也是說法不一,主流觀點認為應以十枚貝為一朋。「朋」在古字裏面的本義是指兩串相連的「貝」,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有錢,可能先民們早就明白,要是兜裏沒幾個貝幣,連個朋友都沒有。
後來,商品日漸豐盛,交易越來越多,而當時的商朝社會中心距海較遠,對貝的采集極不方便,只能透過貿易交換和貢賦等渠道傳到內地,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於是先民們就琢磨出用其他材料仿制貝幣的方法,種類諸多,以骨貝、石貝、陶貝、銅貝較為常見,另外還有較少見的玉貝和包金貝。其中銅貝的出現是最具有深遠意義的,它打破了之前貝幣雕、磨的傳統制作工藝,開啟了以金屬和鑄造工藝制作貨幣的先例,為後世貨幣的形成起到了奠定作用。
策劃:區委宣傳部出版發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