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2 4
新的一年,「龍」重登場!
首先在這裏祝大家
萬事順遂,龍年大吉!
宋 佚名【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說起「龍」,就不得不說咱們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各位可能沒有親眼見過龍
但一定聽過一句話: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戰國 白玉龍形佩 故宮博物院藏
龍 · 誕 生
明 陶佾 墨龍圖(局部)大英博物館藏
在古代傳說中
龍被描述為
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生物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
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戰國 青玉龍 故宮博物院藏
遠古時期盛行「圖騰崇拜」
先民透過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祈求生活順風順水
龍是華夏部落最具影響力的圖騰
被視作剛健、力量的象征
新石器時代 青玉玦形龍 故宮博物院藏
【山海經】中的龍可以變幻各種形態
興雲作雨,預示吉兇禍福
「龍身人頭」的雷神敲打肚子
便可以發出巨大的雷聲
新石器時代 龍山-齊家系 玉璧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龍的來源
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
有學者認為它是「圖騰的集合」
由想象而來的巨型瑞獸
至於它的樣貌大致可總結為:
「以大蛇為基礎,再加上豬的頭、
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
魚的鱗拼接而成。」
(見了也會嚇si系列)
清 光緒 綠地魚龍圖花式瓶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早的一條「龍」來自八千年前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
「大型龍形石堆塑」
它全長19.70公尺,身寬約2公尺
由體積相似的紅褐色石塊雕塑而成
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龍形象
比古籍中記載的伏羲造龍更早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 龍形石堆塑
不過,若說使中華大地上
炎黃子孫都冠上「龍的傳人」
這個響徹寰宇、鏗鏘有力的名號
還真不得不提伏羲這號人物
唐 唐人伏羲女媧像單頁 故宮博物院藏
據載,太昊伏羲氏實作統一後
為了使中華民族繁衍不息
「以龍紀官」
(將龍作為全國性政權的圖騰)
從此,龍在中國人心中
至高無上的地位再也不能撼動
中華書局出版【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龍 · 文 物
中國人的骨子裏與龍
有著根深蒂固,血脈相連的情感
因此古代文物「含龍量」極高!
原 始 時 期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出土
「C」形玉龍
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它整體蜷曲,雙眼突起呈菱形
鬣鬃飛揚,有「豬」首特征
紅山玉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 周 時 期
商周青銅器鑄造技術發達
龍紋作為一種紋飾形態多樣
比如有:爬行龍、卷曲龍
花冠龍、雙體龍、兩頭龍等
也會與幾何紋、蔓藤紋相結合
商 饕餮夔龍紋方彜 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較為常見的「夔龍紋」
是一種特征鮮明的卷曲龍紋:
以龍首為中心蟠卷一匝或一匝半
形成圓環或圓盤狀
龍頭作正視或側視
裝飾於青銅禮器或兵器之上
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威與尊貴
商代戈卣為盛酒器
蓋沿、口沿處與圈足飾有夔龍紋
商 戈卣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商後母辛青銅觥
為一站立狀四足獸
器蓋飾一龍,通體以雲雷紋為地
商後母辛青銅觥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春秋蓮鶴銅方壺
造型靈動
四面各裝飾有一條應龍
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
圈足下還有兩只卷尾獸
春秋 蓮鶴銅方壺 河南博物院藏
秦 漢 時 期
秦漢時期,封建制度加深
龍與君權的關系密切
從神靈幻化的瑞獸
成為「九武至尊」的象征
龍【呂氏春秋】中將晉文公
「喻之為龍」
秦始皇有「祖龍」之稱
【史記】中記載: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
歷代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
戰國佚名 人物禦龍帛畫 湖南博物館藏
龍被套用到帝王的器物上
如龍袍、龍椅、龍床等
漢 「桓龍」銅印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形象從商周時期抽象的龍紋
演變出造型精煉的「s」形態
漢畫像磚「斬蛟圖」
戰國玉龍佩一龍一鳳
象征「陰陽」的觀念
整體造型輕俏婉約、刻畫細膩
戰國 青玉龍形佩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漢代的龍註重氣勢和神韻
龍體粗壯,身尾分明,似虎形
造型優美,氣韻生動
漢 陶龍虎紋井欄 故宮博物院藏
西漢早期的龍鳳紋玉角形杯
正面龍首為浮雕形式,身尾向下蜿蜒
扭絲紋的龍尾延伸至正面
為清晰的龍爪所倚踏
背面設計的鳳鳥羽冠穿越龍尾
幻化成此時常見的花卉紋樣
西漢早的龍鳳紋玉角形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漢龍紋玉環的神龍
表情威猛,兩足前傾,氣勢不凡
東漢 龍紋玉環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
唐朝時期國力鼎盛
龍紋多出現於金銀、玉器
瓷器等禦用品上
唐 青龍磚 故宮博物院藏
雙龍耳瓶或稱為雙龍柄壺
是唐代常見的器形之一
細長的頸口處
兩條龍張口向瓶中作吸食狀
形成兩弧形優美之耳
唐 白瓷雙龍耳瓶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盛唐的龍紋彰顯著時代的氣質
莊重挺拔,雍容華貴
不僅能夠騰雲駕霧
還能翻江倒海,入主水宮
在漢朝的龍紋基礎上
更添富麗典雅、生機靈動
唐 龍紋金飾片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宋
元 朱玉【龍宮水府頁】(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宋朝的龍是唐龍的延續
龍身修長灑脫
以矯健奔躍的形象躍然紙上
透露出靈動清秀的美感
北宋 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 上海博物館藏
相較於唐龍的磅礴氣勢
這一時期的龍少了幾分威武
卻多出幾分秀麗
龍的細節往往刻畫得惟妙惟肖
更具有寫實風格
宋 碧玉浮雕飛龍紋耳杯 故宮博物院藏
八尖瓣菱花形鏡
背飾龍紋與壽山福海
雙龍合抱鏡鈕
如雙龍拱珠之勢
宋 雙龍紋菱花鏡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著名書畫鑒賞家
郭若虛在【圖畫見聞譜】中
詳細記述了龍紋的畫法:
(南宋畫家陳容【九龍行雨圖卷】形態各異的龍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畫龍者,折出三停:
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出;
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
眼似虎、項似蛇、腹似蜃、
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耳似牛也。窮遊泳蜿蜒之妙,
得回旋升降之宜,仍要鬃鬣肘毛,
筆畫壯快,直至肉中生出為佳也。」
南宋 陳容【神龍沛雨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龍圖】中五龍齊聚一起
或只見其頭不見其尾
或只露面不見身
妙筆入神,神氣迥出
題跋曰: 「囗遇天陰休展軸,
恐乘風雨上高旻。」
南宋 陳容【五龍圖】(局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明 清 時 期
清 佚名【乾隆皇帝朝服像】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是皇權高度集中的時期
皇帝們穿龍袍,戴龍冠
坐龍椅,住龍庭
宮殿行宮,橫梁裝飾
哪哪都有龍的蹤跡
清 金鑲雙龍戲珠鐲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的龍整體形象
威武生猛、魁梧有勁
有怒發沖冠之氣勢
上額高高突起,呈如意狀
咆哮於海濤祥雲之間
以示主宰權勢
明成化 鬥彩雲龍紋天字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
明嘉靖 素三彩暗刻雙龍紋坐墩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的龍則更偏端莊威嚴
具有氣宇軒昂的皇家貴氣
龍頭的後腦勺豐滿,身軀健碩
仿佛「呼之欲出」,撼動天地
清 明黃色緞繡彩雲蝠金龍紋男棉龍袍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石青色彩雲金龍紋妝花緞女夾褂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石青色彩雲金龍紋妝花紗男夾朝袍
故宮博物院藏
明 嘉靖款戧金彩漆龍紋匣 故宮博物院藏
這些龍
讓人窺見皇室的奢靡華麗
以及常人難以企及的榮華富貴
清乾隆 黑漆描金雲龍紋管鬃毫抓筆
故宮博物院藏
祥龍醒春,萬物豐盛
願新的2024年
在沈潛蓄力之後
扶搖直上, 擡頭見喜
南宋 陳容【宋神龍沛雨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