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楊雅潔、朱慧玲:蘇州博物館藏清代仿明瓷器賞談

2024-11-28收藏

蘇州博物館所藏數件清代仿明瓷器,主要為清康、雍、乾三朝產品,其中不乏雞缸杯、扁腹綬帶葫蘆瓶、鼓腹天球瓶等精品。本文透過梳理與比較後發現,清前期制瓷的仿古之風主要體現在器形、裝飾和款識三方面。由於承襲前朝成熟的燒造技藝,康、雍、乾三朝的制瓷技術不斷創新發展,達到中國制瓷史上的鼎盛局面。

在金石學研究的推動下,宋代的器物仿古之風盛行,官窯瓷中出現了一大批仿商周青銅禮器和玉器造型的瓷器。明代,在文壇「復古」風潮的影響下,文人雅士興起了對古代藝術品的鑒賞之風,仿古瓷進入成熟期,主要表現為仿制宋代名窯瓷器,也有後朝仿前朝作品的現象,如萬歷朝仿永樂青花壓手杯等。清前期,康、雍、乾三朝的制瓷業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創新品類層出不窮,仿古思潮盛行,除仿宋窯瓷器,清代禦窯仿明初青花瓷器亦成為當時宮廷制瓷的審美風尚,流行一時。透過對相關器物的梳理,我們認為清代禦窯對明初青花瓷器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仿制。

一、器形仿制

明永樂、宣德時期,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加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二十余年中,官窯青花瓷中出現了許多帶有濃郁異國風情的新器形。不僅如此,明代各朝在器形燒制上多有創新,如明永樂壓手杯、明成化雞缸杯等。因為宮廷禦制瓷器的燒造難度較大,傳世較少,所以後世多有仿制。被仿制的器形有如下幾類。

(一)天球瓶

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禦窯廠創燒出諸多具有西亞特色的器形,天球瓶就是其中一種。這類器形頗具特色,其特征為小口,長頸,腹部碩大如球,似天體中的星球,故名「天球瓶」。明宣德以降,天球瓶停燒;清康熙年間開始仿制,雍、乾兩朝的仿燒達到鼎盛,其釉色和紋飾頗為豐富,已然成為清宮陳設瓷的經典品種。

蘇州博物館藏有一件雍正時期的青花釉裏紅桃子天球大瓶(圖1),高55.6厘米,口徑12.9厘米,底徑17.8厘米,腹徑38厘米。此器口微侈,長頸,假圈足,腹部豐滿渾圓。整器比例合度,假圈足處理光滑,通體施白釉,畫面以青花繪桃樹、桃葉,勾勒花、果,以釉裏紅作花蕊、花瓣之色,繪大小壽桃九只。

在彩繪裝飾上,這件天球大瓶以釉下彩繪為主,青花繪枝葉,釉裏紅繪蟠桃。釉裏紅的燒造技術高超,釉厚處呈微黃綠色,呈現出壽桃成熟之感;且用點染筆法,以仿制出永宣青花的暈散效果。

圖1 清雍正 青花釉裏紅桃子天球大瓶

雍正朝仿制明永宣天球瓶品質較高,傳世品有大、中、小三型,大者高逾40厘米,中型高約30厘米,小者10余厘米,紋飾豐富。蘇州博物館所藏這件天球瓶高55.6厘米,是當之無愧的大件器。故宮博物院現藏有一件清雍正時期的粉彩蟠桃紋天球瓶,整器高達50.6厘米,瓶體以粉彩描繪桃樹一株,枝葉繁茂,自瓶底沿腹部蜿蜒而上,八顆碩大飽滿的桃實壓墜枝頭。桃常被視為一種吉祥之物,被賦予了驅鬼、延年益壽等神奇功效,亦為長壽的象征。以桃紋裝飾瓷器是清雍正以來官窯瓷器的重要題材和樣式,至光緒朝仍有仿造。

(二)扁腹綬帶葫蘆瓶

扁腹綬帶葫蘆瓶是明永樂、宣德時期創燒的另一類具有西亞特色的器形。葫蘆瓶是仿照葫蘆外形制作的一種器物,由南宋後期龍泉窯創制而成。受西亞文化影響,扁腹綬帶葫蘆瓶與南宋及元代的葫蘆瓶在造型上有很大差異,一改上下部份均鼓圓的特點。上部仿天然葫蘆上半部的造型,中間連線的頸部較長,在兩側分別接有兩條帶子形狀的耳,與下部的扁圓形腹部相連,下半部寬度較上部要寬出兩倍多。其中下半部比例較大的葫蘆瓶又被稱為「抱月瓶」或「寶月瓶」。

清代是制瓷業發展的鼎盛時期,葫蘆瓶這一傳統器形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恢復了明永樂、宣德時期的扁腹綬帶葫蘆瓶樣式。

蘇州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乾隆時期的青花搶珠龍團福壽如意耳扁形葫蘆瓶(圖2),高31.9厘米,口徑5.1厘米。器口作圓形,上下部扁圓,橢圓形圈足,中間束腰似葫蘆,對稱的如意耳連線上下腹。器內外均施白釉,釉色均勻,精細瑩潤,有玻璃質感。外壁以青花裝飾,紋飾繁密,主題為雙龍戲珠紋,葫蘆上下腹中心分別以青花團形蝙蝠和團形壽紋裝飾,寓意「福壽雙全」,口沿及圈足處飾如意雲頭紋和卷草紋。

圖2 清乾隆 青花搶珠龍團福壽如意耳扁形葫蘆瓶

此器與明初期的扁腹綬帶葫蘆瓶相近,均為扁葫蘆形瓶身,但線條更為流暢,圈足由方形變為橢圓,瓶體不像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那樣上圓下扁,而是整體呈扁葫蘆狀,過渡更為自然。

(三)雞缸杯

因其形狀似缸,並上繪雞的圖案,故名「雞缸杯」。此杯是明成化景德鎮禦窯燒制的宮廷用瓷,頗為名貴,傳世品極少;清代各朝多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與明代之器幾乎無異。

蘇州博物館藏有一件清康熙時期的五彩薄胎雞缸杯(圖3),高3.7厘米,口徑8.4厘米,底徑2.8厘米。胎質細膩,胎體輕薄,呈半透明狀,幾近於半脫胎瓷器,扣之,聲音清脆入耳。口微外撇,弧腹,臥足。通體施白釉,釉色瑩潤光潔,猶如凝脂。紋飾以藍、紅、黃、綠、赭諸色繪制,外壁繪雄雞率領雛雞覓食場景,畫面襯以山石、花草,色澤鮮亮而柔和。底有青花「適意」雙圈楷書款。整器小巧玲瓏,極為精致。

圖3 清康熙 五彩薄胎雞缸杯

康熙時期仿制的成化鬥彩雞缸杯造型有兩種,一為敞口,一為直口,均臥足;杯有大、中、小三式。在圖案選擇上,一般為四組紋飾,即兩組雞與兩組山石花卉進行組合,或兩組紋飾,即一組雞與一組山石花卉進行組合。因雞缸杯杯體小巧,燒制多不易,需先在瓷胚上用青花勾勒出山石、雞、花卉等形狀,再在胎體塗抹白釉,入窯開始第一次燒制,出窯後繼而用低溫礦物顏料在圖案留白處填色,第二次入窯低溫燒制方可成型。

二、裝飾仿制

清朝在開國之初便奉行「承襲明制」的政策,其禦窯窯址也在明景德鎮官窯的基礎上建立發展。早期瓷器不僅在器形上仿制明朝燒造,在瓷器的裝飾上也多有仿制,所仿裝飾有以下幾類。

(一)鏤空元素

早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已出現鏤空元素,多呈圓形和幾何形,一般位於器物的腹、足、把上。兩漢時期,鏤空裝飾頻繁出現在各式香爐和陶塑明器上。元代創燒出青花瓷,青花釉裏紅鏤雕蓋罐是這一時期鏤空和青花結合的集大成者,運用鏤空裝飾表現的山石花卉之景更是惟妙惟肖。除此之外,元代青白瓷尤以建築雕塑形枕和戲劇舞台形枕著稱於世,其上的鏤空花窗、欄板以及其他建築裝飾均能如實雕刻,表現了元代制瓷工藝的高超成型技巧。明代,景德鎮窯燒制出玲瓏瓷,是鏤空元素在瓷器裝飾上的一大突破。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圖案設計的花形,鏤刻一個個小米孔,然後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再通體施釉。經過焙燒後的玲瓏瓷鏤空處明澈透亮且分毫不漏。玲瓏瓷風行於明隆慶、萬歷年間,清朝對此多有仿燒。

蘇州博物館藏有一件青花鏤空開光人物故事紋碗(圖4),高8.9厘米,口徑22.1厘米,底徑9.3厘米。撇口,深腹,圈足。通體施白釉,胎質潔白細膩,釉面勻凈潤澤。碗內素白,碗口外沿青花繪織錦花紋,腹部以鏤空連錢紋裝飾,並飾有六組開光,開光內青花繪人物故事圖,畫面生動活潑,人物栩栩如生,色彩豐富,層次分明。近足處以青花繪如意雲頭紋、變體蓮瓣紋和卷草紋。底有篆書「玉堂佳器」款。這是一件技藝精湛、裝飾精巧的清康熙時期的青花瓷作品。

圖4 清康熙 青花鏤空開光人物故事紋碗

這件青花鏤空開光人物故事紋碗腹部的鏤空裝飾元素占據面積大,透視性強,同藏於景德鎮唐英學社的明崇禎青花玲瓏開光山水人物茶碗(圖5),在整體造型布局上基本相似,鏤空均呈連錢紋樣。雖蘇博藏的這件器物在鏤空處並未施透明釉,但其工藝精湛,鏤空連續且大小一致,稱之為「玲瓏瓷」也不為過,正如【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鏤花,而兩面洞透者謂之玲瓏瓷。」

圖5 明崇禎 青花玲瓏開光山水人物茶碗

連錢紋是古代幾何紋樣的一種,透過將大小一致的圓形以四分之一的弧線相重疊,轉變為相互連線的銅錢形狀的紋樣。連錢紋在魏晉時期大致形成,至隋唐發展成熟,唐代詩人韓偓曾寫道:「溪漲浪花如積石,雨晴雲葉似連錢。」宋以後,連錢紋及其變體紋樣的運用已十分多見。鏤空作連錢紋樣式不僅見於陶瓷器,在傳統建築裝飾上也有大量發現,二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結合具有強烈的秩序感,富有裝飾意趣。

(二)花籃紋

南宋筆記小說【夢粱錄】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由此可見,插花在宋代已成為皇室宮廷、民間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情趣。南宋畫家李嵩創作的經典之作【花籃圖】反映了這一現象。明代既是古代插花藝術的復興時期,也是插花理論與實踐的成熟時期。將花籃圖用作瓷器紋樣,始創於明代宣德,流行於嘉靖、萬歷,興盛於清代康熙,以外銷瓷多見,通常具有美好、吉祥、祝福等寓意。明清外銷瓷中的花籃圖常配有四季花卉,如菊花、梅花、竹子、牡丹等。花卉多被插在花瓶中,「瓶」與「平」同音,有「平安」的寓意。

圖6 清康熙 五彩花籃紋菊瓣盤

蘇州博物館藏有一件清康熙時期的五彩花籃紋菊瓣盤(圖6),高3.5厘米,口徑21.5厘米,底徑11.9厘米。胎質潔白細膩,器身呈菊瓣式,敞口,淺弧腹,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瑩潤,微閃青色。盤心五彩繪花籃圖,花籃為竹籃樣式,帶一長柄,內滿插各式花卉,百花齊放,色彩艷麗,筆法流暢。畫面紋飾均以墨線勾廓,再分別填以紅、黃、綠、褐等彩料,畫面富麗堂皇,色彩鮮艷明快,呈現一衍生機勃勃的景象。

五彩瓷的燒制在明宣德時期已較為成熟,發展至清康熙時期有了重大突破,發明出釉上藍彩和釉上黑彩,一改明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蘇博這件花籃紋菊瓣盤為釉上五彩,用黑彩描繪花卉葉脈和花籃邊框,再用紅、黃、綠、藍、褐等材料描繪花卉,技法上借鑒中國畫「分水」「皴染」等技法,突破了傳統的「平塗」技法,使畫面層次鮮明,達到了「墨分五色」的效果。

三、瓷器款識仿制

瓷器款識是指刻劃或書寫在一件器物的身部或底部,用以表明器物的時代、用途及工匠姓名的文字,亦稱銘文。瓷器上面刻銘文最早始於東漢。唐代開始,工匠的姓名開始出現在瓷器銘文中,如蘇州博物館藏秘色瓷蓮花碗,碗底中心刻「項記」二字。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各地出現新的瓷窯,款識有模印標記和宮殿名稱等。元代瓷器除白釉瓷模印「樞府」二字外,極少見其他落款。明清兩代是制瓷業的鼎盛期,不僅有官府主持燒造大量瓷器的官窯,民窯也廣泛興起。從款識內容來看,大致可分為七種,分別為朝代款、幹支款、供養款、花樣款、室名款、吉言贊頌款、人名款等。

清康、雍、乾三朝的青花瓷,不僅在器物造型、裝飾等方面有仿古之風,在瓷器款識上也多有仿制,即新器寫舊款。清康熙時期,在瓷器上仿寫前朝款識尤為盛行,對明代各朝年款幾乎均有仿寫,尤以仿宣德、成化、嘉靖的款識最為常見。

圖7 清康熙 青花人物紋筆筒

蘇州博物館藏有一件清康熙時期的青花人物紋筆筒(圖7),高13.4厘米,口徑10.7厘米,底徑8.2厘米。胎質細膩潔白。口足略外侈,腹部略內弧。口面平齊,開有小溝槽,壁面內收,下漸大,二層台式圈足。器內外施透明釉,釉色瑩潤光亮,底部釉面有極細縮釉點。外壁用雲南珠明料繪湖石、芭蕉、庭院和人物,組成「加官進爵」的場面。青花發色青翠明快,艷麗潔亮,層次分明。外底青花雙圈內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寄托款。

圖8 清康熙 仿成化五彩花蝶紋盤

蘇州博物館藏另一件清康熙時期的仿成化五彩花蝶紋盤(圖8),高3.6厘米,口徑17.2厘米,底徑10.7厘米。胎質細膩。敞口,淺弧腹,圈足。通體施白釉,釉面勻凈光亮。盤內外以蝴蝶和過墻櫻桃為飾,紅果綠葉,描繪精細,形象生動。器足繪花枝,由器足攀過盤沿一直延伸至盤內,另有四只粉蝶飛翔於盤內外。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寄托款。

圖9 青花鏤空開光人物故事紋碗「玉堂佳器」款識

上文所述蘇博藏青花鏤空開光人物故事紋碗,底有篆書「玉堂佳器」款(圖9),為明後期至清前期常見的瓷器款識。葉佩蘭所著【明清瓷器款識淺說】將「玉堂佳器」款歸類於吉言贊頌款,即在器物底部書寫吉祥語,表示使用者可以得到富貴壽喜,或表示器物珍貴。此類吉祥語款瓷器最早出現於明代嘉靖年間,如「富貴佳器」「萬福攸同」款等,萬歷年間出現「玉堂佳器」款,清順治、康熙年間「玉堂佳器」款仍十分流行,到雍正年間逐漸消失不見。

四、結語

清人入關後,為鞏固政權,在初期采取了某些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措施,尤其是「匠籍」的廢除,調動了手工業工人們的積極性。加以景德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如優質的瓷土、大量的松材等,以及來自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多年相傳的經驗技術,使得景德鎮窯得到恢復和進一步發展。康、雍、乾三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以古為尚」思潮的興起、皇帝個人對前朝瓷器的喜愛、宮廷對仿古瓷器的陳設需求等原因催生出對仿古瓷的需求,透過繼承與創新,推動清朝的瓷器制造水平達到新的高峰。

仿古不僅是對前人審美藝術的崇尚,也是對失傳技藝的保留。蘇州雖然不盛產瓷器,但彼時明清文人多收藏瓷器。如今,透過一睹蘇州博物館藏清代仿明瓷器,可以從器形、裝飾、款識等多方面直觀對比,進而了解清前期瓷器的仿古思潮以及這些瓷器包含的種種文化元素。

本文原刊於【收藏家】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