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大概是中國唯一一個和世界文豪相提並論,且得到對方機構正式承認的文學家,在2017年4月23日莎士比亞誕辰453周年之際,位於英國斯特拉特福的莎士比亞故居花園裏立起了一尊莎士比亞和湯顯祖比肩而立,相互凝望的青銅塑像(圖1)——兩位同時代的文學巨匠跨越時空,在英國「相遇」,坐實了湯翁流傳已久的「東方莎士比亞」名號。
圖1:莎士比亞故居禮的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像
早在1984年,中國郵電部就發行了取材湯翁代表作的T99郵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牡丹亭>】(簡稱T99【牡丹亭】),全套4枚加小型張1枚,套票依序是:【閨塾】【驚夢】【寫真】【婚走】(圖2);
圖2:T99【牡丹亭】套票
小型張為【遊園】(圖3)。
圖3:T99M【牡丹亭】小型張
這些郵票呈現了原作【牡丹亭】的主要場景,丫環春香的調皮活潑,老儒陳最良的古板迂腐,以及主角杜麗娘表面沈穩優雅、實則浪漫奔放的性格一一躍然紙上。畫面系工筆兼小寫意特色,濃墨重彩,十分絢麗;郵票四周采用古籍線裝書的藏藍封面色彩作邊框,與秾麗的畫面相呼應,顯得頗有書香氣。
這套郵票的繪畫者戴敦邦我從小就很熟悉,家裏有他畫的連環畫【大澤烈火】【長恨歌】等,還有他畫插圖的外文版【紅樓夢】以及畫集【紅樓夢人物百圖】。讀書時很認真地臨摹過他的線描畫,其中一幅【紅樓夢】裏賈赦娶嫣紅的畫拿去申請參加大學美術社團,居然被貼到校園最熱鬧的三家村展覽,小小地風光了一把。
戴老的畫線條很有張力,仿佛會說話,能簡練地凸顯人物的體態動作性格,這些人物看上去往往極富動態感、緊張感,有一種努力掙紮的意味,所以他的這種畫風非常適合沖突、鬥爭題材,像反映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烈火】就很突出,堪稱難以超越的一代經典;用於表現男女青年沖破封建禮教束縛,跨越生死隔閡,追求愛情自由和個性解放的【牡丹亭】,也別有風味。
就我自己而言,T99郵票曾經兩次讓我驚嘆,一次是1986年寒假,我第一次從大學回家,翻看集郵冊,發現裏面多了一套T99四方連,頓覺驚艷無比(圖4)。一問,原來是父親加入了縣集郵協會,獲優惠購買郵票的資格,於是得到這個四方連。算起來這是我們收集的第一套四方連郵票。
圖4:父親收集的T99【牡丹亭】四方連
第二次是郵市史無前例火爆的1997年,當時我所在城市的古玩市場擺滿了賣郵票的攤子,市場上整天人山人海。有一次,我在一家攤子上看見一個買家正在采購T99M【遊園】,只見他拆開整封包裝,一枚一枚驗貨,驗完重新封好,放進身下的麻布袋,麻布袋已經鼓囊囊的,裏面裝滿了整封整封的這個小型張,每枚價格我記得很清楚:160元。這一大麻袋得有多少個160元啊。
世事風雲變幻,人間潮漲潮落,此後郵市經歷了漫長的煎熬期,以至於有人事後總結,說中國郵票一過1983年,就沒有經典。這話按我的理解是針對郵票 的市場價格而言,因為1983年之後,全國放開郵票預定業務,任何人都可以到郵局、郵票公司訂購郵票,郵票發行品種和發行量隨之增加,導致這以後的郵票總體升值不大。
不過,我常常會舉出這套T99郵票反駁這個說法,至少T99郵票是個例外,不但繪畫、設計稱得上經典,價格到今天也依舊不錯。按照全國最大的收藏品自營平台趙湧線上的既往成交數據,T99M【遊園】的全品新票仍在百元左右,雖不及瘋狂的1997年巔峰,卻還是遠超面值,在1984以後的郵票中算比較突出;四方連的全品價格也有八九十元(圖5)。我相信這應該是經歷漫長低谷後的堅挺價格。
圖5:【牡丹亭】套票和小型張在趙湧線上的既往成交價
今年3月,我以155元含手續費的價格,在趙湧線上上拍得一套3枚全品無瑕T99總公司首日封,在收藏文學類題材郵票的道路上又向前邁了一小步。這套首日封在信封左側采用了明末懷德堂藏板刊本【牡丹亭】的白描插圖,色彩淡雅,與濃艷的郵票形成對比;內容主要為山水園林,又與郵票上的人物相互呼應,構成一種悠遠的故事背景(圖6)。
圖6:我在趙湧線上拍下的T99【牡丹亭】總公司首日封
湯翁於我個人應該還算有點緣分,我們同為江西撫州人;26年前我作為電視台記者,曾前往他的老家臨川拍攝過有關他的專題片;8年前我不惜班門弄斧,和專門研究湯顯祖並主編【湯顯祖戲曲全集】的鄒自振教授同台主講題為「臨川四夢的浮世滄桑」書友會(圖7),搞得在場的新聞廣播記者和眾多讀者乃至鄒教授都以為我是個湯顯祖研究專家。
圖7:「臨川四夢的浮世滄桑」書友會招貼圖
其實說來慚愧,我於湯顯祖研究只是個門外漢,不過是憑著一點閱讀和寫作經驗,把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和當代網路文學做了點對比,認為湯翁的這些亦真亦幻的劇作充滿想象力和時空穿越感、魔幻感,和當代網路玄幻小說異曲同工;劇本篇幅雖然總體較長,但每一出控制在千把字左右,特別適合今天碎片化閱讀,這又和當代網路圖文的編寫方法不謀而合,從這點上來說,湯翁的劇作頗有現代性,能夠為今天的文學創作提供經驗借鑒,並在時間的長河裏不斷傳承,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