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北宋銅錢鑄行時間表

2024-12-09收藏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

宋元通寶: 建隆元年(960 年),北宋王朝初建,百廢待興,貨幣制度也亟待確立。宋元通寶應運而生,其形制上一定程度沿襲唐開元通寶風格,為小平錢,錢文采用隸書,文字端莊大氣,對讀規整。鑄造工藝在繼承前代基礎上有所發展,材質主要為銅,制作相對較為規整。它作為北宋開國的首枚銅錢,在穩定經濟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後續錢幣鑄造奠定了基礎,也見證了北宋初期在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後,經濟開始逐步走向恢復與重建的歷程。

宋太宗趙光義時期

太平通寶: 太平興國元年(976 年),太平通寶問世,這是宋代第一種年號錢,意義非凡。錢文隸書書寫流暢自然,字型古樸典雅。鑄造工藝有了進一步提升,銅質精良,錢體較為厚重。其版式多樣,除常見小平錢外,還有折二、折三、折五等不同規格,部份錢背還有星月紋等特殊標記。太平盛世局面的開啟,使得商貿活動日益頻繁,太平通寶廣泛流通於市場各個角落,成為北宋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見證者,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領域的昌盛行程。

淳化元寶: 淳化元年(990 年),淳化元寶的鑄造開啟了北宋錢幣書法藝術的新紀元。其獨特之處在於錢文有真、行、草三種書體,相傳為宋太宗趙光義禦筆親書,此乃中國錢幣史上首創之舉。楷書端莊秀麗,行書流暢靈動,草書豪放灑脫,三種書體相映成趣,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宋代書法藝術的迷人魅力。淳化元寶主要以小平錢為主,銅質細膩,鑄造工藝精湛。其發行流通反映出北宋在文化藝術領域的高度自信與繁榮昌盛,彼時北宋朝廷大力重視文化教育,文人墨客人才輩出,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錢幣鑄造上得到了生動鮮活的體現,使得淳化元寶成為歷代錢幣收藏愛好者夢寐以求的珍品。

至道元寶: 至道年間(995 - 997 年),至道元寶鑄造發行。其錢文同樣有真、行、草三體,書法風格與淳化元寶相似,亦出自宋太宗之手。至道元寶小平錢數量居多,材質以銅為主,制作工藝較為精細。錢文書法飄逸自然,蘊含著宋代書法獨特的韻味與藝術氣息。在這一時期,北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發展態勢,商業活動範圍不斷拓展擴大,至道元寶在國內市場廣泛流通的同時,也借助貿易往來逐漸傳播到周邊地區,極大地促進了北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成為北宋對外文化輸出的一個獨特視窗,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抹獨特的痕跡。

宋真宗趙恒時期

鹹平元寶: 鹹平元年(998 年),鹹平元寶開始鑄造。鹹平元寶為小平錢,錢文楷書,字型規整嚴謹,筆畫粗細均勻,給人一種端莊穩重之感。其鑄造工藝成熟穩定,銅質優良,錢體制作精良。版式雖較為單一,但在一些細微之處,如錢文的大小、筆畫的肥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變化。鹹平年間,北宋社會相對安定,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商業繁榮昌盛,鹹平元寶的大量鑄造和流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貨幣支持,充分滿足了市場交易對貨幣的需求,進一步鞏固了北宋的經濟基礎,有力地推動了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北宋經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繁榮的階段。

景德元寶: 景德年間(1004 - 1007 年),景德元寶鑄造發行。錢文楷書,字型端莊秀麗,筆鋒剛勁有力,彰顯出獨特的書法藝術美感。此幣以小平錢為主,銅質精良,鑄造工藝精湛絕倫。景德元寶在市場上廣泛流通,成為市場交易的主要媒介,有力地促進了當時的經濟交流與發展。其鑄造背景與北宋時期景德年間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和繁榮的經濟狀況緊密相連,貨幣的穩定流通為商業活動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障,進一步推動了北宋經濟的繁榮昌盛,見證了北宋在這一時期在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成為北宋盛世的一個小小縮影。

祥符元寶與祥符通寶: 祥符年間(1008 - 1016 年),祥符元寶與祥符通寶先後鑄造。二者皆為小平錢,錢文楷書,字型規整大氣,蘊含祥瑞之意,仿佛在訴說著北宋當時的太平盛世景象。祥符元寶與祥符通寶鑄造精良,銅質上乘,版式豐富多樣,部份錢背有星、月等紋飾,增添了其獨特性與觀賞性。這一時期,北宋社會安定祥和,經濟繁榮發展,文化昌盛繁榮,祥符系列錢幣的發行流通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當時的盛世景象,成為北宋繁榮時期的鮮明貨幣象征,在國內廣泛使用的同時,也透過貿易等多種途徑傳播到周邊地區,對北宋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傳播北宋文化影響力方面功不可沒。

宋仁宗趙禎時期

天聖元寶: 天聖年間(1023 - 1032 年),天聖元寶鑄造發行。錢文有篆書和楷書兩種書體,對讀,字型優美典雅,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無論是篆書的婉轉流暢還是楷書的規整端莊,都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天聖元寶以小平錢為主,材質多為銅,鑄造工藝精湛,版式豐富多樣。其發行流通反映了北宋在仁宗時期文化藝術的進一步蓬勃發展,錢幣上不同書體的運用充分體現了當時對文化多元性的包容與推崇,在經濟領域則持續為市場交易提供穩定可靠的貨幣保障,有力地推動北宋經濟平穩有序執行,是北宋經濟文化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

明道元寶: 明道年間(1032 - 1033 年),明道元寶鑄造。錢文亦分篆、楷兩種書體,書法風格獨特,篆書古樸典雅,楷書剛勁有力,二者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明道元寶主要為小平錢,銅質較好,制作工藝精細,從其制作工藝可看出北宋當時的鑄幣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這一時期,北宋社會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明道元寶在市場中的流通為商業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蘊含的書法藝術魅力也為北宋錢幣文化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生動地反映出北宋時期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顯著特點,是北宋文化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有力見證。

景祐元寶: 景祐年間(1034 - 1038 年),景祐元寶問世。錢文有篆、楷兩種書體,對讀,字型工整秀麗,筆畫清晰流暢,宛如書法藝術作品。景祐元寶以小平錢為常見,銅質優良,鑄造工藝成熟。其在市場上廣泛流通,充分滿足了當時日益增長的商業交易需求,在北宋經濟發展行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體現了北宋在錢幣鑄造技術和文化藝術融合方面的持續進步與創新,展示了北宋在錢幣文化領域不斷探索和發展的精神。

皇宋通寶: 寶元二年至皇祐末年(1039 - 1053 年)所鑄,並非年號錢。皇宋通寶以小平錢為主,錢文有篆書和楷書兩種書體,其書法風格古樸凝重,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銅質精良,鑄造工藝精細,版式較為豐富多樣。在北宋貨幣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它的鑄造反映了當時北宋在貨幣制度和文化藝術方面的綜合考量,在市場交易中廣泛使用,為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提供了穩定的貨幣支持,也體現了北宋在錢幣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努力,是北宋錢幣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體現。

康定元寶: 康定元年(1040 年),康定元寶開始鑄造。康定元寶多為鐵錢,小平形制,錢文隸書,書法古樸厚重,富有歷史滄桑感。由於當時北宋面臨著一定的軍事壓力和財政困境,鐵錢的鑄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銅幣不足的局面,以滿足市場交易對貨幣的基本需求。康定元寶的發行深刻反映了北宋在特殊歷史時期的經濟應對策略,盡管其鑄造數量相對較少,但在北宋錢幣體系中卻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見證了北宋在復雜艱難局勢下努力維持經濟穩定的艱辛歷程,是北宋歷史曲折發展的一個小小見證者。

慶歷重寶: 慶歷年間(1041 - 1048 年),慶歷重寶鑄造發行。有銅、鐵兩種材質,一般直徑較大,錢文規整,鑄造工藝較為精良。慶歷重寶以折二、折十等大錢為主,錢文楷書,字型端莊大氣。其鑄造背景與北宋時期的慶歷新政以及當時的經濟財政狀況密切相關,大錢的發行旨在應對財政危機,調節貨幣流通量,試圖透過貨幣手段來緩解經濟困境。慶歷重寶在市場上的流通對北宋經濟產生了多方面的復雜影響,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也對物價和市場交易秩序產生了相應的沖擊與調整,它反映了北宋在經濟改革過程中的探索與實踐,是北宋經濟變革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

皇祐元寶: 皇祐年間(1049 - 1054 年),皇祐元寶鑄造。皇祐元寶主要為小平錢,錢文有篆書和楷書兩種書體,字型端莊秀麗,筆畫纖細流暢,展現出一種精致之美。其銅質精良,鑄造工藝精細,版式較為豐富。皇祐年間,北宋社會經濟繼續平穩發展,文化繁榮昌盛,皇祐元寶在市場交易中廣泛使用,為經濟活動提供了穩定的貨幣支持,其精美的錢文書法也彰顯了北宋時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藝術水平,是北宋文化繁榮在錢幣上的一個精美呈現。

至和元寶、至和通寶、至和重寶: 至和年間(1054 - 1056 年),至和系列錢幣鑄造。至和元寶和至和通寶多為小平錢,錢文有篆、楷兩種書體,書法精美,風格各異,篆書的圓潤與楷書的剛正形成鮮明對比。至和重寶則有折二、折三等大錢,錢文楷書,字型規整嚴謹。至和系列錢幣材質以銅為主,鑄造工藝精湛,版式多樣。其發行流通反映了北宋在仁宗時期貨幣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文化藝術在錢幣鑄造上的持續創新,在市場交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經濟的平穩發展,同時也因其精美的鑄造工藝和多樣的版式成為錢幣收藏者喜愛的經典品種之一,在錢幣收藏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嘉祐元寶、嘉祐通寶: 嘉祐年間(1056 - 1063 年),嘉祐元寶和嘉祐通寶鑄造發行。二者皆有小平錢和折二錢等形制,錢文分篆、楷兩種書體,篆書婉轉流暢,如行雲流水,楷書端莊穩重,似正人君子。嘉祐系列錢幣銅質優良,鑄造工藝精細,版式豐富。在嘉祐年間,北宋社會穩定和諧,經濟繁榮昌盛,文化蓬勃發展,嘉祐元寶和嘉祐通寶在市場上廣泛流通,有力地促進了商業活動的順利開展,成為北宋經濟繁榮時期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也充分體現了北宋在錢幣文化藝術方面的卓越非凡成就,是北宋盛世貨幣文化的傑出代表。

宋英宗趙曙時期

治平元寶、治平通寶: 治平年間(1064 - 1067 年),治平元寶和治平通寶鑄造。錢文有篆、楷兩種書體,對讀,字型工整秀麗,筆畫粗細均勻,整體風格和諧統一。治平系列錢幣以小平錢為主,材質多為銅,鑄造工藝成熟穩定。治平年間,北宋社會保持相對穩定,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治平元寶和治平通寶在市場交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商品交換提供了便利的貨幣媒介,其精美的錢文和精湛的鑄造工藝也反映了北宋在錢幣文化領域的傳承與發展,是北宋錢幣文化傳承性的重要體現,見證了北宋錢幣文化在不同時期的延續與演變。

宋神宗趙頊時期

熙寧元寶、熙寧通寶、熙寧重寶: 熙寧年間(1068 - 1077 年),熙寧系列錢幣鑄造。熙寧元寶多為小平錢,熙寧重寶有折二、折三等大錢,熙寧通寶則相對少見。錢文有篆、楷、行三種書體,風格多樣,變化豐富,篆書的古樸、楷書的規整、行書的流暢在錢幣上得到了完美呈現。熙寧系列錢幣材質以銅為主,鑄造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版式繁多。這一時期,北宋正處於王安石變法時期,經濟政策發生較大變革,熙寧系列錢幣的鑄造與發行與變法中的經濟舉措密切相關,在市場上廣泛流通的同時,也反映了北宋在經濟轉型時期貨幣制度的調整與變化,其多樣的版式和書體也成為錢幣研究和收藏的重要物件,為研究北宋經濟變革和錢幣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元豐年間(1078 - 1085 年),元豐通寶鑄造發行,元豐重寶相對稀少。元豐通寶有小平、折二錢等多種形制,錢文篆、行兩種書體成對出現,篆書古樸典雅,行書流暢自然,二者相互映襯,別具一番風味。其鑄造工藝精湛,版式極為豐富,數量眾多,堪稱北宋錢幣中的大宗。元豐通寶在北宋貨幣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市場上廣泛流通,是北宋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貨幣媒介。其豐富的版式反映了當時大規模鑄造過程中的工藝差異和文化多元性,也為後世錢幣收藏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和收藏空間,成為錢幣收藏界研究北宋錢幣鑄造工藝和文化內涵的重要樣本。

宋哲宗趙煦時期

元祐通寶: 元祐年間(1086 - 1094 年),元祐通寶鑄造。錢文有篆、行兩種書體,對讀,字型優美典雅,書法藝術價值較高,無論是篆書的優美曲線還是行書的靈動筆鋒,都令人賞心悅目。元祐通寶主要為小平、折二錢,銅質優良,鑄造工藝精細,版式多樣。元祐時期,北宋政治局勢相對穩定,文化藝術繁榮發展,元祐通寶的發行流通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在經濟領域為市場交易提供了穩定的貨幣保障,其精美的錢文也成為北宋錢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是北宋文化繁榮在錢幣上的又一精彩體現。

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 紹聖年間(1094 - 1098 年),紹聖系列錢幣鑄造。紹聖元寶多為小平、折二錢,紹聖通寶較為少見,紹聖重寶有折二、折三等大錢。錢文有篆、行兩種書體,書法風格獨特,筆畫剛勁有力,充滿力量感。紹聖系列錢幣材質以銅為主,鑄造工藝精良,版式豐富。紹聖年間,北宋政治格局發生一定變化,紹聖系列錢幣的鑄造反映了這一時期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態勢,在市場上的流通為商業活動提供了貨幣支持,其多樣的版式和獨特的書法風格也為錢幣收藏者所青睞,成為錢幣收藏愛好者關註和研究的熱點物件。

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元符年間(1098 - 1100 年),元符元寶和元符通寶鑄造。二者多為小平、折二錢,錢文有篆、行兩種書體,字型工整秀麗,書寫流暢自然,展現出較高的書法藝術水準。元符系列錢幣銅質較好,鑄造工藝精細,版式多樣。元符時期,北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繼續發展演變,元符元寶和元符通寶在市場交易中廣泛使用,為經濟活動提供了穩定的貨幣工具,其蘊含的文化藝術價值也體現了北宋錢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北宋錢幣文化不斷發展的有力見證。

宋徽宗趙佶時期

聖宋元寶、聖宋通寶: 公元 1101 年,聖宋元寶鑄造。錢文有篆、行兩種書體,對讀,字型優美,書法風格獨特,篆書的圓潤與行書的灑脫相結合,別具一格。聖宋元寶以小平、折二錢為主,材質多為銅,鑄造工藝精湛,版式豐富。聖宋元寶的發行標誌著宋徽宗時期錢幣鑄造開啟了新的篇章,其精美的錢文和多樣的版式反映了宋徽宗對藝術的追求和北宋錢幣文化在這一時期的新變化,也為後續徽宗朝一系列精美錢幣的鑄造奠定了基礎,是北宋錢幣文化走向精致化的開端。

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 崇寧年間(1102 - 1106 年),崇寧系列錢幣鑄造。崇寧通寶錢文為徽宗禦書瘦金體,鐵劃銀鉤,剛勁有力,極具藝術觀賞性,其獨特的書法風格使崇寧通寶成為北宋錢幣中的藝術珍品。崇寧重寶以折十錢為主,字型古樸厚重。崇寧元寶則相對少見。崇寧系列錢幣銅質精良,鑄造工藝精湛。這一時期,宋徽宗對藝術的熱愛與推崇在錢幣鑄造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崇寧通寶的瘦金體錢文不僅展示了高超的書法藝術,也反映了北宋在錢幣文化與宮廷藝術相結合方面的獨特探索,在錢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徽宗趙佶時期

大觀通寶: 大觀年間(1111 - 1118 年)始鑄。大觀通寶的錢文同樣采用徽宗的瘦金體,字型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大字版的大觀通寶尤為壯觀,書法藝術與錢幣造型完美融合,彰顯出宋徽宗極高的藝術造詣與獨特的審美情趣。其鑄造工藝精細入微,無論是錢文的筆畫解析度還是整體錢幣的輪廓規整度都堪稱上乘。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種,其中折十錢較為常見且版別豐富。大觀通寶在北宋錢幣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僅在國內廣泛流通,促進經濟交易,而且因其卓越的藝術價值,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錢幣鑄造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北宋錢幣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張耀眼名片,充分體現了北宋在文化藝術鼎盛時期錢幣所承載的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

政和通寶、政和重寶: 政和年間(1111 - 1118 年)始鑄。政和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銅錢,錢文分篆、隸、楷三體,篆書中規中矩,隸書古樸典雅,楷書端莊規整,三體錢文各具特色又相互協調,展現出北宋書法藝術在錢幣上的多元呈現。政和重寶則多為折二大錢,錢文為隸書,字型規整大氣。其鑄造工藝精良,銅質優良,版式多樣,反映了當時北宋錢幣鑄造技術的成熟與穩定。政和年間,北宋雖然面臨著一些內憂外患,但在文化藝術和錢幣鑄造領域仍保持著較高的水準,政和通寶、政和重寶在市場上的流通,為經濟活動提供了穩定的貨幣支持,同時也見證了北宋在末期依然堅守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精神,在北宋錢幣文化的長河中留下了獨特的銘印。

重和通寶: 重和年間(1118 - 1119 年)始鑄。重和通寶錢文為篆書和隸書兩種書體,對讀,篆書筆畫纖細流暢,隸書則較為規整穩重,兩種書體搭配和諧,相得益彰。其鑄造精美,銅質細膩,版式相對單一。重和年號僅存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因而重和通寶的鑄造量相對較少,在北宋錢幣中顯得較為珍稀。它不僅是北宋錢幣體系中的特殊一員,更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精美的錢文書法,成為錢幣收藏者夢寐以求的珍品,也從側面反映了北宋末年在短暫的政治穩定時期對錢幣文化藝術的持續追求與探索。

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宣和年間(1119 - 1125 年)始鑄。宣和元寶有小平、折二銅錢及鐵錢,錢文有篆、隸二體,篆書婉轉秀麗,隸書古樸端莊。宣和通寶則版式更為豐富,有小平、折二、折三銅錢及鐵錢等多種形制,錢文同樣分篆、隸、楷三體,楷書剛勁有力,與篆隸二體相互輝映。宣和時期,北宋已面臨著諸多困境,但在錢幣鑄造上依然保持著一定的水準和特色。宣和元寶和宣和通寶在市場上廣泛流通,盡管此時北宋的經濟已受到較大沖擊,但這些錢幣仍在艱難維持著市場交易的運轉,它們見證了北宋末年的社會動蕩與經濟困境,也承載著北宋錢幣文化最後的余暉,成為北宋錢幣歷史的收官之作,為後世研究北宋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宋欽宗趙桓時期

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靖康年間(1126 - 1127 年)始鑄。靖康元寶有小平、折二銅錢及鐵錢,靖康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銅錢及鐵錢,錢文有篆、隸、楷三體。然而,由於靖康年間北宋遭遇金兵入侵,國勢危急,戰亂頻繁,錢幣鑄造受到極大影響,鑄造量稀少,版式復雜且多不規整。靖康元寶和靖康通寶成為了北宋王朝的絕唱,它們承載著北宋滅亡的悲痛歷史記憶,見證了北宋末年的山河破碎與社會動蕩。其珍稀的存世量和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靖康錢幣在錢幣收藏界備受珍視,成為研究北宋末年歷史變遷和錢幣文化終結的重要文物,時刻提醒著後人那段悲壯的歷史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