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漫步雲端
編輯 | 漫步雲端
聽說點贊關註的人,更容易獲得幸運女神的青睞哦!想要財運亨通,就從關註我開始吧!祝您財源滾滾,福運滿滿!
福建省寧德市, 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 ,卻鮮為人知地隱藏著一段跨越千年的歷史對話, 故事的開頭 , 要從一位普通的農民工和一件不平凡的「水瓢」說起 ,這位農民工在鄰縣的工地上揮灑著汗水,或許是命運的安排,一鋤頭下去,他挖出了一件渾身裹滿綠銹的銅器,它有著長柄和平底,乍一看像極了家中常用的平底鍋,卻又小巧得不像能炒菜做飯的家夥什
圖片來源於網路
農民工端詳著這件銅器,心中充滿了疑惑,說它是「平底鍋」吧, 又顯得太小;說它是個「瓢」吧 ,沈甸甸的重量又讓人難以信服, 思來想去 ,他決定把它帶回家,或許村裏的老人能解答他的疑惑,鄉裏鄉親們看了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只道是件不值錢的舊物
農民工聽罷, 也不再糾結 ,家中正好缺個水瓢, 這銅器雖然沈了些 , 但也算結實耐用 ,便索性將它洗刷幹凈,當作水瓢用了起來,這一用,就是十年,時光飛逝,這件銅器也漸漸融入了農民工的日常生活,成為了家中習以為常的一部份
直到1996年, 寧德市周寧縣博物館的鄭勇館長帶隊來到泗橋鄉進行文物調研 ,這位農民工熱情地邀請他們到家中做客, 並隨手拿起那件銅質的「水瓢」 , 向鄭館長詢問它的來歷和價值 ,或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個不經意的舉動,即將揭開一段塵封的歷史
鄭館長接過「水瓢」, 仔細端詳 ,只見它通體素面無紋,圓腹寬口,長柄穩妥地連線著器身, 雖然布滿了銅綠 , 還沾染著些許紅壤 ,卻掩蓋不住它古樸的氣息,憑著多年的經驗,鄭館長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他幾乎可以斷定,這並非一件普通的農具,而是一件極其珍貴的古代文物——青銅熨鬥!
鄭館長按捺住內心的激動, 向農民工詳細詢問了這件「水瓢」的來歷 ,得知它是在鄰縣的工地上被發現後, 鄭館長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 , 他向農民工解釋了這件文物的價值 ,並表示希望能夠將它帶回博物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保護
農民工聽聞自己用了十年的「水瓢」竟是件價值連城的文物, 心中既驚訝又欣喜 ,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鄭館長的請求, 並為能夠為文物保護貢獻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 , 就這樣 ,這件沈睡了千年的青銅熨鬥,終於在歷史的塵埃中重見天日,開啟了它新的旅程
青銅熨鬥,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有些陌生,但它卻是中國古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早在商代 , 熨鬥就已經出現 ,不過那時的它並非是用來熨燙衣物的工具,而是一種刑具, 專門用來燙炙囚犯的皮膚 ,其殘酷程度令人不寒而栗
直到秦末漢初,熨鬥的功能才逐漸轉變,最終定型為我們所熟知的熨燙衣服的工具, 漢魏時期 , 青銅冶煉技術日益成熟 ,青銅熨鬥也應運而生,這些熨鬥大多呈圓腹寬口、長柄的形制, 與現代熨鬥的形態頗有幾分相似 ,只是少了電線和蒸汽的功能
漢唐時期, 絲織品開始在社會上流行 ,為了保持絲織品的平整光滑, 人們在使用青銅熨鬥時 , 會在其中盛滿熱水 ,利用水的溫度和蒸汽來熨燙衣物,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地去除衣物上的褶皺,還能使絲織品更加柔軟舒適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不再滿足於熱水熨燙的方式,開始將燒紅的木炭放入熨鬥中, 利用木炭的高溫來熨燙衣物 , 這種熨鬥也被稱為「火鬥」 ,由於木炭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煙塵,因此使用「火鬥」時, 還需要格外小心 ,避免燙傷衣物或引發火災
而「金鬥」則是指那些制作精美的熨鬥 ,通常使用黃銅或白銀等貴金屬打造而成, 表面還會雕刻精美的花紋 , 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用得起
這件看似平凡的青銅熨鬥 , 為何會引起專家們的如此重視?難道僅僅是因為它的年代久遠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件青銅熨鬥的價值, 遠不止於此
漢代,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制造業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在偏遠的閩東北山區, 青銅器仍然是稀罕之物 , 這件東漢末年的青銅熨鬥出土於閩東北山區 ,意味著在那個時代,中原文明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了這片土地, 這對於研究東吳時期閩越地區的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 ,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更重要的是, 青銅器在當時屬於名副其實的奢侈品 ,普通百姓家根本不可能擁有, 而青銅熨鬥是用來熨燙絲織品的工具 ,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 ,在當時的閩東北山區,已經出現了一個能夠使用絲織品的社會階層,他們或許是當地的豪族,或許是來自中原的移民,但無論如何,他們的出現都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閩東北地區的社會風貌和文化交流
正如鄭館長所說:「小小一個熨鬥,卻可以還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份」這件青銅熨鬥, 就像一把鑰匙 , 開啟了通往過去的大門 ,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與千年前的先民們進行對話, 感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
這件青銅熨鬥的發現,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民間文物保護的思考, 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 , 像這樣沈睡在民間 ,不為人知的文物還有很多,它們或許靜靜地躺在某個博物館的角落裏,或許被當作普通的農具使用, 或許被遺忘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 ,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去保護
每個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它們身上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內涵 ,是我們了解過去、認識present、展望未來的寶貴財富, 保護文物 , 就是保護歷史 ,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農民工將青銅熨鬥當作「水瓢」使用 ,雖然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但也從側面反映出 , 很多人對於文物的價值缺乏認識 ,對於文物保護的意識還比較淡薄
圖片來源於網路
為了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要加強文物保護法的宣傳教育 , 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 ,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尊重文物、愛護文物
要鼓勵和支持民間收藏 , 引導民間收藏走向規範化、法制化 , 讓更多流散在民間的文物得到妥善的保護
要加大文物保護投入 , 加強文物保護基礎設施建設 , 為文物保護提供更好的條件和保障
還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 學習借鑒國外文物保護的先進經驗 , 共同保護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
文物保護,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 , 讓我們攜起手來 ,共同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繼續傳承下去, 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件青銅熨鬥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文物背後的故事, 看到了歷史的溫度和厚度 , 每一件文物 ,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 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當我們駐足於博物館的展櫃前, 凝視著那些歷經滄桑的文物時 ,不妨靜下心來, 傾聽它們的故事 , 感受它們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 ,或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損毀,將無法挽回, 保護文物 , 人人有責 ,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 共同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讓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繼續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這件青銅熨鬥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人與文物之間的情感紐帶, 農民工雖然不識文物 , 但他依然將這件青銅熨鬥帶回家中 ,當作「水瓢」使用,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對歷史的尊重, 對文化的敬畏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鄭館長不辭辛勞, 深入基層 ,尋找文物, 保護文物 , 則體現了一種對歷史的責任 ,對文化的擔當,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個像他們這樣的人,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文物保護,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鬥 , 讓我們攜起手來 ,共同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繼續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件青銅熨鬥的故事 , 也引發了我們對於歷史的思考 ,歷史是什麽?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的記錄, 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學習歷史, 可以讓我們了解過去 ,認識現在, 展望未來 , 透過學習歷史 ,我們可以從前人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可以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中把握規律,可以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獲得啟迪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讓我們認真學習歷史, 深刻反思歷史 , 以史為鑒 ,開創未來
這件青銅熨鬥的故事 , 也讓我們看到了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 , 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件青銅熨鬥的故事, 只是一個縮影 ,在中國大地上, 還有無數的文物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去保護 ,去傳承
讓我們行動起來, 從自身做起 ,從點滴做起, 為保護文物 , 傳承文化 ,貢獻自己的力量!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對文物保護的看法和建議
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