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罕見的北宋美瓷【鈞窯玫瑰紫執壺】鑒賞

2024-12-09收藏

玫瑰靚色泥紋顯 宋鈞珍遺美瓷壺

宋時期,由鈞窯所創燒的鈞紅釉,成功開辟了新的瓷器美學境界,並對後代陶瓷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時,宋鈞官窯將鈞瓷窯變藝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了鈞瓷藝術的輝煌,並使鈞窯成為北宋五大名窯之一,得以名留青史。俗話說,「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即是早期人們對宋鈞窯瓷器及其價值的一種評價贊譽。

在北宋徽宗時期(公元1101—1125年),是鈞窯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據傳宋徽宗曾經下令設立了專門為皇宮燒制精品的「官窯」,並把鈞瓷列為皇室的「禦用珍品」之一。由此可見,鈞瓷獨特的窯變美和玫瑰紫釉色,也征服了宋徽宗這位藝術鑒賞力非凡的皇帝藝術家。

在宋鈞瓷中,最美的釉色是其玫瑰紫,而玫瑰紫又分為兩種,一是全色玫瑰紫;二是與天藍色混搭的混色玫瑰紫(元代多見)。其中,第一種全色(或大部)玫瑰紫最為珍貴,也是最美的。在到代鈞瓷中,最獨特典型的特征之一便是其典型的「蚯蚓走泥紋」的釉面表現,其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蚯蚓走泥紋」之特征,也有多少和鮮明度不一的現象,有的十分明顯,有的則不十分明顯。

在此之前,愚曾展賞過數件自藏的宋官鈞窯瓷器,也有全色玫瑰紫器皿,此不贅述。今日賞瓷,特再將所藏之又一件相當罕見而精美的,北宋鈞瓷全色玫瑰紫執壺於帳中點選出列,拍照亮相,先發公展鑒賞於此,再次領略全色玫瑰紫鈞瓷之獨美貌相矣。

鑒賞本品。一眼可識,其為執壺造型(多為盛酒用的一種器形)。其通高約為21.8厘米,中等大小,胎體較為厚重。續可見整體器形飽滿,穩重規矩。其釉乃鮮明的全色玫瑰紫,由上到下逐漸深入窯變過渡為深紫色,其中,尤其明顯的是其體上的「蚯蚓走泥紋」,鮮明而清晰,泥紋線蜿蜒流暢,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正是北宋鈞瓷之典型特征,毫無疑問。

續再察之,可見其釉水肥厚而又勻稱,釉色細膩而潤澤,釉光溫潤而柔和,已有開片紋,還可見若幹氣泡破裂微孔,整體釉面彰顯一股鮮明的自然老化之氣,聚沫攢珠的氣泡亦是鏡下可察而得見之。

復觀其底,胎質十分堅硬,漿色護胎釉,窯斑老而彌堅,幹凈中不失橫秋老氣。 其中,可見其底部正中手工刻劃有一個「官」字款,筆劃流暢自然,由此可見,其正是一件北宋鈞瓷官窯所燒制之品無疑,且在迄今為止的宋官鈞中十分少見。 至此,顯而易見,此器無論胎質胎體還是釉色釉光以及「官」字款,皆凸顯北宋晚期鈞瓷之典型且主要的特征,其門可謂之大開矣。

如是,一番鑒賞審視,顯而易見,實物實證此件「玫瑰紫全色執壺」,乃為北宋之遺存,諸般特征皆無疑點,千年遺物開門見山,正是不在話下。迄今為止,此造型和釉色的北宋鈞瓷,可以說仍然是相當的罕見,乃為十分難得之品,毫不虛妄。因此,作為有「官」字款之北宋官鈞器皿,色美器精且完整無缺,應屬宋官鈞瓷中的一件珍品,極具收藏價值,自是理所當然矣。

原創圖文,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