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說文解物 | 王者之印:揭秘一代古蜀王朝的權力密碼

2024-12-09收藏

印章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古代墓葬中的印章,往往被視作確認墓主身份的重要證據。新都馬家戰國木槨墓中也出土了兩枚青銅印章,其中一枚青銅方印,尤為引人註目,後來也成為推測墓主身份的重要物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枚青銅印章背後的秘密。

這枚印章呈正方形,邊長約為3.5厘米,高1.4厘米。印背中心置有橋形鈕,鈕兩側對稱雕刻著淺浮雕饕餮紋,展現出莊重而神秘的氣息。

銅印 戰國 四川博物院藏

目前在【古代四川——先秦時期】常設展展出

饕餮紋,是一種近似龍紋的獸面紋,運用抽象與誇張技法,營造出猙獰駭人的視覺沖擊力。其基本構圖元素包括口、眼、角、鼻等,結構鮮明,造型誇張,常以鼻梁為中心,呈現左右對稱之態。雙目以浮雕技法塑造,巨口內露鋸齒般獠牙,額間裝飾獸角,而軀體與尾翼則在雙眼兩側對稱延展。饕餮紋巧妙融合多種動物特征,創造出一種完全變形、充滿幻想的抽象圖案。

它不僅是一種裝飾圖案,更承載著宗教與政治象征意義,代表著權威與敬畏之情。常被刻畫在青銅器的主要部位,如鼎、尊等禮器上,彰顯其威嚴與神聖的氣質。

再來看印章的印面。與我們平常見到的印章不同,這枚印章印面雕刻的並非文字,而是一組神秘的圖形符號——下部兩側各立一人,光頭大耳,伸手相握,手下置一罍;兩人上方各有一口向上的鐸(duó),中間則有一網格狀的影像符號。這些神秘的圖形符號看似簡單,甚至好像還不如小學生的畫作精致,但它們在學術界可是大有名氣,擁有一個專門稱謂——「巴蜀符號」。

此前,用巴蜀符號組合成的印章十分罕見,而且這枚印章並非出土於隱秘的腰坑中,而出土於槨室中,專家推測,這很可能是墓主生前使用之物。

巴蜀符號,是出土於巴蜀地區戰國至西漢初期文物上的一種神秘圖形符號,是古蜀文明留下的獨特文化遺產,它們既非漢字,也非已知的任何其他文字系統,而是一種獨特的圖形符號系統。

這些符號形態各異,既有具象的人物、動植物形象,也有抽象的幾何圖形,它們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出現在銅兵器、銅樂器、銅璽印等器物上,構成了巴蜀文化獨有的視覺語言。

關於巴蜀符號的性質和功能,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它們是巴蜀古人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是一種象形文字或拼音文字的雛形;也有學者認為它們是族徽、圖騰或宗教符號,代表著某種特定的身份或信仰。

由於歷史原因和文獻記載的缺失,巴蜀符號的具體含義和解讀方法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期待有一天有更多考古證據的出現,讓我們能一窺這些神秘符號背後隱藏的那段波瀾壯闊的古蜀歷史。

雖然新都馬家戰國木槨墓出土的青銅印章上的巴蜀符號的具體含義還無法解讀,但是據專家研究,這些符號很可能與墓主的身份、地位乃至信仰密切相關。

印面下部的「罍」,是一種大型的盛酒器和禮器,最早出現在商朝晚期,盛行於西周,不僅在祭祀、宴飲等重要場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更是古代禮制與文化的象征。【周禮】中就規定「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祭祀社稷神要用大罍)。在四川特別是成都地區,出土的青銅罍數量大大超過了其他青銅禮器,可見,作為禮器的罍在蜀人心目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圖源【四川新都戰國木槨墓】

罍上有一個網格圖案,馬家墓葬出土的其他很多青銅器上都刻有此符號,所以有專家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墓主人所在氏族的族徽。

在印面的左右兩角,各有一個「鐸」符號。據【說文】記載:「鐸」,是大鈴。【玉篇】也記載:「鐸」 是用以定教令之器。【周禮】裏也提到「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聽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而符號中的兩鐸影像,正是用以宣布國家政教法令的木鐸和下達武事命令的金鐸。

左:展廳裏的銅印

因此,專家推測,這枚印章上的巴蜀符號應當是代表權力的象征,使用此印的墓主人很可能是開明王朝的一位蜀王,這是一枚王者之印。

兩千年的歲月,並沒抹去青銅印章上的神秘與輝煌。這枚承載著古蜀文明獨特銘印的王者之印,歷經風雨侵蝕,依然向我們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有一天,我們能夠完全揭開這枚青銅印章背後的秘密,一窺古蜀文明的璀璨與輝煌。

下一期,我們將一起去認識新都戰國木槨墓中出土的唯一一件內建銘文的國家一級文物,探秘古蜀地區獨特的尚五習俗,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博物館、新都縣文物管理所:【四川新都戰國木槨墓】,【文物】1981年第6期。

[2] 吳怡:【蒲江船棺墓與新都木槨墓出土印章的研究】,【四川文物】1994年第3期。

[3]杜湖湘、黃艷平:【饕餮紋圖形符號解讀】,【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11卷第4期。

[4]索德浩:【源蜀慕楚——新都馬家木槨大墓】,【天府新論】2024年第3期。

內容來源: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