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2024年基礎教育:AI倒逼,鋒芒初現|教育領航者特刊

2025-01-12教育

人類常常感嘆「歷史的車輪不可阻擋」,但以往的「車輪」從未像人工智慧時代這樣高速飛馳,讓人嘆為觀止。如果說,過去的教育改革是「主動」,那現在AI「歷史車輪」倒逼的力量則是讓教育不得不變、必須得變,而且變的速度慢了還不行。

2024年,中國基礎教育「AI+教育」的融合步伐明顯加快。更重要的是,如何培養人工智慧時代需要的人,國家教育體系的培養目標是什麽?教育要教給孩子什麽?答案已然改變。

倒逼的力量:培養目標、手段正在變化

當科技大佬馬斯克被問:「AI時代你會給你的孩子什麽建議?」他沈默了26秒艱難「擠」出一句:「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一個國家的教育,必須做出回答才能立足於未來世界。

「試想未來每個人都有人工智慧助理,記憶性的知識一查便知,人的能力區別在於如何使用這些知識去創新。」教育部義務教育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資訊學院院長熊璋教授指出,人工智慧的問世,讓學問、知識傳遞的教育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人工智慧沖擊全球知識傳遞型的教育。

試想一個國家的公民只會刷題、應試,而不會利用知識創新創造,國力能強大嗎?雖然人類一直重視教育,但教育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人工智慧倒逼教育必須改變。

中國校園的資訊科技賦能喊了十幾年,智慧校園做了十幾年,卻並沒有給教育帶來顛覆性的變化,校園遠未「智慧」,依然處於「數位化」階段。但2022年11月ChatGPT的問世讓情勢急轉直下,AI大語言模型在互動性、理解力和生成能力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也推動了AI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隨後,AI大語言模型讓人類體會到了一日千裏的進步,迅速套用於各個領域,包括教育。

廣州南方學院番禺附屬小學親子科學實驗

「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孩子們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和使用的技術很可能尚未誕生,我們不能僅僅教他們固定的、永遠用不上的知識。教育要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要求,因此2022年最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了核心素養的目標和理念。」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委員會執行委員、杭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教授說。

核心素養就是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高級能力。主要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創造能力,而這些在我們過去的教育中是被忽略的。

過去的學習目標是知識技能,現在的學習目標是核心素養,知識技能從目標變成了手段,是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手段。

校園「AI+教育」:加速進行中

2024年,國家對學校軟硬體與人工智慧融合的布局明顯加快。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要求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AI)教育,鼓勵各地各校將AI教育納入課後服務計畫和研學實踐,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實施常態化教學與評價。這一舉措標誌著教育部門、學校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教材改革、育人方式改革,以培養適應AI時代的人才。

3月,教育部啟動國家中小學平台全域套用試點工作,以數位化助力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廣東成為全域套用試點之一,建設全域智慧教育示範區。

隨後,廣東遴選20個中小學校人工智慧試點套用實驗區,開展「人工智慧+教育」的試驗,探索人工智慧在促學、促教、促管和促研的深度套用,目標是將有益經驗向全省逐步推廣。

在廣州,全市1-8年級普及人工智慧教育,使用廣州中小學人工智慧教學平台學校數達到1589所,參與學生108.92萬名。同時,廣州市教育局還開展了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全員培訓及「種子教師」培訓,共計2637名教師完成培訓。

新課標、新教材:少而精、深度教學

人工智慧時代對人的能力要求完全改變,教育對人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也隨之改變。倒逼中國教育從頂層設計開始改變。

9月新學年,全國一年級和初一學生更換新教材;未來1年半內,義務教育所有年級都將更換新教材。目前的新一輪教育改革中,公眾最直觀的感受來自新教材、新中考、新高考,其實,課標才是教材、課堂、中高考的「終極大BOSS」。本輪更換的新教材,就是根據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的教材。

中國教育歷史上,總共只有過三套課程標準,可見本輪新課標的重要意義。

課程標準包括內容標準、表現標準和機會標準。

內容標準規定了各門學科的目標和內容,明確學生要學什麽;表現標準是如何證明學生達到了目標,學生的哪些表現可以證明他們掌握了知識、發展了素養;而機會標準則是指在怎樣的條件下,學生能夠達到這些目標,也就是提供了達到目標的條件和環境。課程標準詳細規定了每門學科在不同的年級或年段要學哪些內容,學到什麽程度。

課標是官方規定的、帶有專業引領作用的檔,具有一定的法規性。它是老師開發課程、上課和評價的基本依據,也是國家各種重要考試,比如中考、高考的命題依據。

知識無窮無盡,教育的一大挑戰是「取舍」,讓學生只學習那些形成核心素養的必要知識,而不是在無邊學海中「苦作舟」。教育不僅要明確教什麽,更需要明確不教什麽,「舍」可能比「取」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氣。

新課標指導下的新教材,已經走向少而精、深度學習,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去掌握無窮盡的學科知識。我們的教育觀念,也必須走出知識掌握得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越熟練越好的傳統誤區。

課堂改革:一線探索道阻且長

過去一年,從國家到省、市、基層學校,各種課改研討會明顯增加,全國各地的學校都在探索適合本校的課程改革方案。因為,從課標到考試,也就是教育的指導前端和評價終端都在擠壓課堂教學的改革。但真正好的課堂依然很少,核心素養看不見摸不著,是什麽、怎麽教?為什麽課堂改革這麽難、難在哪裏?

張華指出,主要困難有兩方面。

首先,本輪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偏高。它要求老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從現成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課程的創生者,在課堂上不再是從頭講到尾,而是要指導學生去探究和創造。同時,學生也不能再把學習過程看作是簡單汲取外部知識的過程,而是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重新創造。這兩種角色的轉變對老師和學生來說挑戰都比較大。

其次,本輪課改提倡的核心素養理念,要求教育中的兩類主體——教師和學生,都要有新的權利,教師要擁有課程所有權,學生要擁有知識所有權。這種權利的確立,需要把學科知識整合為一體,圍繞做事的需求和理解的需求去整合。因此,必須走向單元整體設計的大觀念教學,課堂需要把學習過程變成一個合作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即大任務教學。這是一整套比較專業化的、有一定難度的教育行為和學習過程。挑戰較大,也相較中國過去持續了70多年的傳遞知識為主的教育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廣州市第 97 中學 AI 老師與人類老師合作,教高中生【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

教育評價:時代呼喚「指揮棒」變革

雖然,「AI時代車輪」的倒逼力量已經初露鋒芒,新課標、新教材都已投入使用,課堂改革也在探索之中,但最終對整個教育的生態起到決定性影響的是升學選拔機制——中考、高考。

近幾年,新中考、新高考改革,所有學科考題全面轉向情景化試題——文字描述情境,學生提取資訊找到條件,運用所學綜合分析,靈活解決問題。

這樣的變革當然是進步,更註重學生的思維、能力、素養。但是,考題再變也是一道題目,一張試卷、一次考試,設計再好能多大程度還原真實場景、實際問題?多大程度能反映學生的思維、能力、素養?反「刷題式」教育已經從一種教育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需求。但學生面對的現實是,一個知識點、一張卷子刷1遍還是10遍,考試分數呈現的效果的確是不一樣的。復雜的理科題目,要迅速且準確判斷考什麽原理、什麽知識點,計算快準狠;文科要揣摩出題人到底想要什麽樣的答案,答到得分點。這樣的考試依然需要大量重復性訓練,才能在速度、熟練度、準確性方面都要求甚高的中考、高考中勝出。

只要教育終端的升學指標仍然是分數,教育前端的AI賦能、素養培養、課堂改革、作業訓練依然只會著力於如何輔助提分,而難以真正關註學生的內心需求、綜合素質和人生發展。

時代的列車呼嘯而來、勢不可擋,沒有人願意躺平任由碾壓。可是小心,起身慢了、爬車錯誤,也會被甩在這趟列車身後。

文|記者 蔣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