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崇明最大規模學校的計畫化學習,「讓每一個生命更明亮」

2025-01-12教育

如何讓「吸煙有害健康」不僅是一句宣傳標語?怎樣讓學生學會用科學證據向公眾宣講「吸煙有害健康」?2024年, 上海市崇明中學附屬東門中學 生命科學學科的老師們設計了一個基於生物學科、融合物理學科和勞技學科的系列探究活動。

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呼吸系統模型,直觀地看到煙霧進入人體肺部時,人體呼吸系統所發生的變化。

「當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後,再次觀看吸煙有害健康的視訊時,他們會對吸煙的危害有進一步的認識。」設計課程的喬芳老師表示。這個課程,也入選了2024年上海市義務教育計畫化學習優秀案例的學科計畫類案例。

上海市崇明中學附屬東門中學是一所公辦初級中學,創辦於2003年,現有江山、城東、育林三個校區,58個教學班,師生約2200名,是崇明地區最大規模學校。據校長王建兵介紹,學校秉承著「讓每一個生命更明亮」的辦學理念,鼓勵教師在基礎課程、拓展型課程、跨學科課程中開展計畫化主題學習設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計創造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基於原有課程結構,東門中學一方面研究在課程實施中尋找計畫化學習實施的契合點,構建基於真實生活和問題情境的計畫為載體的跨學科學習計畫;另一方面立足校本課程設計研究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以活動、跨學科、生活實踐等為載體的計畫,形成計畫化學習研究小組,激發學校活動、校園建設的活力。

讓真實生活情境照進基礎課程,老師立體設計計畫化學習序列。

語文教研組為引導學生深度進行整本書閱讀,積累閱讀方法,積澱精神文化底蘊,系列化設計了名著閱讀計畫化學習活動,閱讀【紅星照耀中國】之雲遊西北革命根據地,為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畫像」;閱讀【昆蟲記】之建立「我喜愛的昆蟲」虛擬博物館等。

數學教研組在「解讀家庭電費單,合理規劃家庭用電,量化保護弓境貢獻力量」的計畫化學習教學中,將數學概念知識思維建立納入真實情境,以生活探究體驗、理解性學習推動學生大腦神經元思維模組的系統成長。

學校同時讓綜合實踐活動成為學生對生活的計畫研究入口——在玉海棠活動基地了解「崇明苦草的前世今生」,在東平森林公園中探究「白鷺的樂園基地」「崇明水杉樹的生態價值」等,帶著計畫研究資料,探究學生熟悉的家鄉,培養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思維。

學校的跨學科教研組除了結合地理、生命科學學科知識特點的跨學科計畫研究,也形成了追蹤時事熱點的計畫化學習研究模式,如:「大象去哪兒了」「新疆棉事件+蘇伊士運河被堵」「別讓吸煙‘煙沒’你的肺」等,讓這些出生成長於網路時代的「原住民」脫離「鍵盤俠」只看表象的淺薄,走向深層、理智、科學分析的專家視角。

據王建兵介紹,學校校本課程中還有體育、科技、藝術等50個成熟的社團課程,在設計實施中,學校鼓勵教師可以設計更多具有科技感、未來感、藝術感的計畫學習活動,以期為未來社會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

紅舞鞋社團、八音器樂社、飛歌合唱社等藝術社團共同進行「我的舞台我定義」計畫學習活動,從主題選擇、節目醞釀、排練組織、舞美道具、節目單設計等各方面定義每年一度的學生心目中的藝術節主題活動。組織過程中,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藝術創造力等得到提升;頭腦奧林匹克、電腦E時代、未來工程師、船建模隊、無線電通訊等科技主題社團,為籌備每年一場的科技節活動盛宴進行主題計畫設計。

計畫化設計將拓展型課程之間相互聯通,以校級主題活動為年度計畫目標進行頂層設計,由學生主導定義,在拓展課學習中了解整個學習過程的目標,以具體目標任務——科技節活動、藝術節活動的建設——驅動日常學習活動的發生,學生在真實設計組織過程中、在教師協助下建立專業型頂層思維,鍛煉實踐能力,將藝術、科技素養創造性地表達。

王建兵介紹,下一步學校將研究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域引入學生管理者和建設者。在校園植樹節活動、校園綠化地圖繪制與景觀改造計畫、教學樓間連廊文化墻設計計畫、校園河流「抹茶河」的生態環境治理中,讓學生參與部份設計,「學生在參與校園制度、文化管理與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明確學習實踐主人翁的姿態,提升溝通、協作、批判性思考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植愛校、建校的情懷。」

計畫化學習的開展,給教師帶來巨大挑戰,王建兵介紹,學校組織教職工專題學習,學習、內化「計畫化學習」理念。理解計畫化學習對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與價值,激發專業成長,教師方能不斷引導和指導學生。

基於教師在計畫化學習中扮演的角色及遇到的挑戰,學校從計畫化學習的理念、設計、實施與評價四個層面構建了計畫化學習中的教師素養框架。

校本研修團隊頂層設計研修模組,常態化教研組備課組活動中分模組進行專題研討,以專家論壇與自主研修相結合的方式,提升教師進行計畫化學習的核心素養。

學校設立計畫化學習計畫組,鼓勵教師設計基於真實情境和問題設計學科學習計畫和跨學科學習計畫,設計真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和指導學生持續進行計畫化研究和學習,創造性地解決教育教學、生活實踐問題,形成相關計畫成果。

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僅是不斷提升的分數,還有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案、資訊科技支撐的虛擬作品、文體藝等方面創新作品,合作、探究的團隊及凝結團隊的核心力量、勇於創新參與家校社管理的智慧和素養等等,校園的心理活動月、讀書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六一兒童節等也成為了計畫化學習展示的平台。

王建兵表示,以計畫化學習活動設計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的獨特價值與學科間的相互促進,有益學生初步從學習主體轉化為社會實踐主體,使學生在參照他人行動的實踐中與自己、與周圍的人、與更廣闊的時空和社會歷史建立起關聯,助力學生進入廣闊的社會歷史長河,成為社會歷史中的一員。

文字:曹軼姍

視訊:芮德貴

圖片由學校提供

編輯:芮德貴

校對:曹鉺

關註「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驚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釋出,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資訊釋出平台,如您認為釋出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