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看了「江浙滬大小姐的升學宴」,才知道過度滿足物欲的孩子會經歷什麽?

2025-03-13教育

前段時間偶然在網上看到一段「江浙滬大小姐的升學宴」視訊,有位網友在評論區講自己的經歷:

她說先前在酒店兼職,就親眼看到了一場 江浙滬大小姐的升學宴加成人宴 ,那場面夠記一輩子。

女生穿了高定的裙子在舞台中心發言,家人和朋友都滿眼愛意的看著她,視她為人間珍寶,而放在一旁的 昂貴禮物堆成小山。

女生還有一條心愛的狗狗,放在嬰兒車裏,她推著與家人交談,全家都是笑笑的。

評論區很多人都在羨慕江浙滬獨生女的人生,也有些留言關註點有點跑偏,在說不能給孩子提供好條件,就不要生孩子。

這個觀點現在好像還挺流行,不少人點贊。但是我特別想說,什麽樣的條件才是好條件呢?

家境優渥、被父母寵愛的孩子,是很幸運。

但絕大多數家庭,就是 沒辦法給孩子「予取予求」的人生。

年輕人不必覺得一定要滿足孩子所有需求,才有資格生孩子,父母也不必覺得沒能力提供富足生活,就對不起孩子。

江浙滬獨生女、富二代家庭中,不少孩子確實是培養得非常好, 在家庭的托舉之下,更有沖勁兒也更有能力。

但也不是每個物質豐盈的人都會成材,也有相當一部份孩子,並沒有過得更幸福。

這幾年有個很流行叫 「童年富裕癥」。

就是那些物質生活相對優越的家庭裏,孩子不缺吃不少穿,但精神世界卻過度空虛,失去了對學習和生活的動力。

當然,這裏的「富裕」,指的不光是經濟條件好的家庭。

有些家庭即便不那麽富裕,也會盡力迎合孩子的各種需求,對於他「有求必應」。

孩子想要名牌鞋、新款玩具了,父母二話不說馬上就給買。

孩子想要吃口好吃的,父母不遠千裏也給買回來。

可父母過度的滿足,未必能培養出健康、懂事、感恩的孩子。

被「餵太飽」的孩子更容易躺平

如果孩子在家被「過度滿足」了,就根本 調動不起來他自身的潛能。

在1925年時,美國科學家克雷爾·麥凱做的「餓鼠實驗」,震驚了整個教育界。

實驗把一群小白鼠分成兩組,然後以不同方式來餵養它們。

A組的小白鼠,每天都會得到充足的食物,想吃多少吃多少,生活過得很 「滋潤」。

而B組就沒這麽幸運了,會被人為控制食物供給,它們總有那種沒吃飽,還想再吃點的感覺。

結果是有饑餓感的B組小白鼠會更積極探索周圍環境,尋找更多的食物來源。

它會努力學習一些新技能,比如說走迷宮找食物,為了能多獲取一點吃的,它會變得很「機靈」。

長此以往,B組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都比吃飽喝足混天黑的A組要強很多。

所以,一定程度的「饑餓感」能激發出動物的內在潛能,讓它更有動力去探索和學習,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個實驗用在教育上,也是同樣的道理,有句老話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最好的狀態是對自己的目標保持「饑餓感」,這會讓他有更明確的努力方向。

總讓孩子處於一種啥也不缺、全被滿足的狀態,他就習慣了伸手即得。內心去探索和奮鬥的動力,可能就會打個折扣。

保持「饑餓感」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我們生活中也經常會看到一些不知感恩的孩子。

他們被無限滿足的經歷多了,就會對父母的期待越來越高, 把他們的付出視作「理所應當」。

習慣了要什麽有什麽,欲望也會無限膨脹。

但孩子的欲望一旦被擡高,就很難回落。

一旦條件無法滿足時,孩子的心理就會失衡,行為上自然也會不依不饒。

所以有時候相比一味滿足, 適當用用「饑餓療法」 ,讓孩子想明白想要的東西需要付出努力,可能是更理性的方式。

在不必要的東西上,讓孩子的欲望「等一等」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往往內心很矛盾。

不給吧, 怕「人有我無」 ,孩子覺得低人一等,心裏委屈。

都滿足了,又怕孩子欲望無限膨脹,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我們只需要幫孩子厘清什麽是需求、哪些是欲望。

需求可以被滿足,無條件給予孩子,因為需求一旦被滿足,就消失了。

而欲望被滿足後還會膨脹,以為會獲得更多快樂,但實際上卻產生了更大傷害。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渴了就喝水,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他最基本的需求。

欲望 就不同了,一般超出了正常的使用內容, 有了更好,沒有也沒多大關系 ,是個錦上添花的東西。

可孩子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很容易在這上面「得寸進尺」,比如他玩手機,半小時後還想玩一個小時,滿足了一小時又奢求兩小時。

所以 欲望要被管理和控制 ,盡量少給或不給孩子, 讓孩子在欲望面前學會「等一等」 ,告訴他「有些東西你不是不可以有,但要靠自己的勞動來獲得」。

要從小讓他有「多少錢辦多大事」的概念,沒錢時就要學會控制欲望,這樣他才能學會自律。

這種物質上的「饑餓感」能讓孩子為了想要的一個東西努力付出、自食其力,得到時也會更加珍惜。

給孩子體驗人間百態的機會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過度保護,只接觸美好的事物,那麽一旦遇到點小的挫折困難,就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

孩子不知道要如何應對生活的不如意,也很難理解生活的真正內涵。

有時父母付出太多,孩子反倒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既不懂得珍惜,也難以明白努力的意義。

最近我看到幾個 「職業技術」幼稚園的視訊,覺得還挺值得分享的。

在這裏,孩子戴上小廚師帽,穿上小圍裙,從親手種植的菜園中采摘蔬菜。

他們協作分工準備美味大餐,有孩子負責生火,有孩子負責清洗食材、剝蒜切蔥。

這裏的孩子不但能做家常便飯,有的還有升級技能 ,比如刮魚鱗、灌香腸、烙烙餅、曬臘肉。

這些大孩哥大孩姐技能傍身,簡直是所向披靡、無所不能。

如此煙火氣的幼稚園,哪個父母能不心動,有不少父母說 「小小年紀會的比我都多,建議全國推廣」。

而一般家庭的很多孩子,被當成「掌上明珠」享受著六位家長的疼愛,很容易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

作為父母我們不但要為孩子創造體驗真實生活的機會,讓他自己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還要讓他看到生活的全貌,體驗真實世界是什麽樣子的。

可以帶他去黎明的菜場看看進貨人的辛苦,到大型寫字樓樓下看通宵達旦工作白領的不易,去工地上看看搬磚工人留下的汗水。

帶孩子體驗生活的關鍵 ,在於讓他獲得一個 正確的價值觀 ,這些比你給孩子講多少道理都來得更直觀。

真正的富養,從不是錦衣玉食,而是要賦予孩子兩種能力:

向內求索的韌性:想要什麽,自己爭取;

向外生長的勇氣:跌倒了,能自己爬起來。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說: 「永遠別幫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你替孩子走他的路,終將成為他爬不出的坑; 你留給他的「饑餓感」,反而能餵大他的格局。

適度的「餓」,才是最高級的富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