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路,深謝!
人們越來越不敢說話了!
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被扣上「歧視」的黑帽!
然後被「群毆」。
不知你是否註意到,一高校輔導員在微信群提示學生,謹慎在校外吃地攤,說了句「擺攤的都是農民」,一石激起萬重浪,「歧視農民」的指責,洶洶而來。
輔導員吃了一嚇,迅速在群裏道歉,但為時已晚,涉事高校說,紀委已介入。
他娘那個腳!
這算啥屁事啊!
明明是對學生的善意提醒,竟被如此上綱上線——紅衛兵還魂了麽?
作為資深貧下中農,老夫必須代表自己,為輔導員說點公道話。
四個問題:
1.輔導員的話是歧視麽?
絕不是!
2.為啥不是?
輔導員的話,只是表達欠精準,客觀上易致誤解,再加上有些人玻璃心,又有人別有用心地煽風點火,屁大的事,就成了天大的事。
輔導員想表達的到底是啥?
其實是:
擺攤的農民衛生習慣不佳,食品衛生狀況多數不佳,容易傷害身體,甚至導致疾病。
他想說的,是衛生狀況不佳的事,而不是農民這個職業和群體。
更安全的表達,也可以這樣說:
地攤衛生狀況不佳,為了大家的健康,慎吃。
最好不提「農民」。
一方面,擺攤的不全是農民,也有少數城裏人。
另一方面,在多數人眼裏,農民是弱者,需要包容和幫助。
而且,農民群體的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更愛面子,容易對一些表達不精準的語言反應過度。
多說一句,這位輔導員親身驗證了「禍從口出」,若能因此主動提升溝通能力,也算因禍得福。
但若因此從此噤聲,就是悲哀了。
3.農民為啥不講衛生?
中國人的整體衛生觀念,其實多數都不強。
總體上看,一個人的衛生觀念,和它的受教育程度及經濟條件密切相關。
而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經濟條件,都相對較差,衛生觀念和受教育程度高及經濟條件好的人能比嗎?
加上累和懶,生活環境又相對較差,多數農民對衛生的包容度相當高。
別說地攤,就是飯店,真正講衛生的有多少?
哪怕是星級飯店。
別看他們的環境和著裝貌似比較整潔,但食品加工的過程,衛生狀況同樣堪憂。
高級餐飲場所和知名餐飲企業出問題的還少嗎?
為啥星級酒店保潔會用擦完馬桶的抹布擦水杯?
因為從業者多數是農民工,他們多數信奉「眼不見為凈」,很難從健康和消費體驗的角度考慮衛生問題。
你去飯店後廚瞅瞅,有幾個廚師指甲長度合格?有幾個廚師在操作過程中會及時洗手?有幾個飯店的食材在加工前能認真清洗?
高級飯店尚且如此,何況地攤?
那麽簡陋的條件,幾乎沒有任何遮擋,別說有風天氣,就是沒風,大街上的揚塵都能把食材腌得有滋有味——衛生狀況根本不達標。
輔導員說的事實根本沒錯,只是表達方式欠妥。
別說地攤和飯店,就是在家做飯,有幾人做飯時不玩手機?有幾人能做到摸了手機,洗完手再接觸食材?又有幾人的手機沒在廁所裏玩過?有幾人的手機每天清洗消毒?
所以,絕不只是農民衛生觀念和習慣差,大多數國人,其實都不咋講衛生。
學校餐廳也好不到哪去!
還記得江西的老鼠頭嗎?
校內與校外的最大差別,可能就是一個室內,一個室外。
餐飲從業者的整體受教育程度相對偏低,監管又那麽應付,食品衛生能好麽?
再說深點兒,辦過健康證的都知道,健康證是怎麽辦下來的!
你再去問問餐飲老板,有幾個熟悉並嚴格遵守食品衛生法律法規?有多少餐飲從業者覺得衛生要求是扯淡?
4.是誰害了農民?
衛生觀念和習慣不佳,能怪農民嗎?
不能!
新中國的農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卻至今仍未被足夠善待。
幹著最累的活,掙著最少的錢,受著最多的氣,他們的觀念和習慣怎麽可能好起來?
另一方面,在外面吃飯的人,又有幾個真正講衛生的?
有幾個人在外面吃飯不是既圖好吃又圖便宜?
又好吃又便宜的東西,可能衛生嗎?
講衛生不需要成本嗎?
所以,別動不動就扯歧視農民,也別嫌棄農民衛生習慣差,最好的做法,是先把自己的衛生習慣搞好,然後努力幫助農民提升,給農民的後代提供更好的教育,讓收入分配更加合理,讓農民受到足夠的善待。
同時,有關部門對餐飲行業要加強培訓和管理,持續提升從業人員的素質,持續改善餐飲業的衛生狀況。
當然,作為農民,無論是否從事餐飲業,都要努力提升衛生標準,慢慢改變別人的不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