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請關註 浙大城市學院
前言:
數位化是全球教育變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引擎與關鍵路徑。自2020年以來,浙大城市學院借鑒杭州城市大腦「始終線上、一鍵直達」的治理理念,著力推進校園大腦建設,打造「一腦治校園、兩端同賦能」的高校治理新生態。學校官微特別推出「校園大腦」系列報道,聚焦具有代表性的數位化套用場景,分享場景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以期為全國高校整體智治提供「城院經驗」,助力新時代教育高品質發展。
「其實感覺大學裏機會很多,但根本不知道該抓住哪個。」
「感覺時間比高中多很多,但不知道怎麽規劃。」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擅長什麽、真正想做什麽。」……
校園裏的你,迷茫嗎?
調查顯示,對於人生發展方向感到困惑的大學生比例,正在不斷升高。因為缺乏對自我和所學專業的正確認知,他們往往無法對接下來的人生作出合理規劃,在讀研還是就業中反復搖擺。
11月24日,浙大城市學院新一輪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啟動。3200余名大一學生,將開啟「規劃一件事」套用,系統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
當你點開「規劃一件事」,你究竟點開了什麽?
「重新認識了自己」
如果說規劃是未來人生啟航的第一步,那麽認識自己無疑是規劃的第一步。
「原來我是個p人(註重過程,但缺乏時間管理能力)。」套用統計2301的駱佳樂,至今記得去年第一次使用「規劃一件事」之後被「看穿」的訝異。
「我在平台上面做了MBTI、霍蘭德等測試,做完每個測試都會得到一份詳細的報告。裏面不僅有指出我的優勢劣勢,也提供了改進方法。」駱佳樂說,自己以前一直很苦惱:好像總在規劃,但又無法控制拖延。針對這點,報告裏指出:有時候做事會無秩序,難以把握事情的優先級別,並建議註意提升思考的邏輯性和客觀性,學習有計劃地做事。
如果以為「規劃一件事」只是指出缺點,那你就錯了。
「我平常很少看到自己的優勢,但是報告裏顯示我是一個考慮問題細致周到,敢於跳出定式和框架去思考新的可能性的人,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
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性格等多方面的特質,才能揚長避短。當下,不少學生缺乏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的清晰認識,過多地追求經濟利益和個人資源,忽視了個人興趣和誌向,面臨職業的迷茫。
「規劃一件事」平台引入北森生涯教育一體化平台,免費為學生提供的MBTI、霍蘭德職業測試等,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才能更好地建立規劃意識、提高規劃能力。」學工部部長張美寧說。
「更好了解了專業」
學語言只能當轉譯嗎?
兩年前,身為德語系的首屆學生,包益恒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們沒有學長學姐的親身經歷和指導,‘規劃一件事’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這個角色。」她告訴我們,「平台裏有個職業探索板塊,裏面不僅展示了‘本專業收藏職業排行’,還有系統結合專業類別和測評結果後推薦的職業。讓我知道原來學德語還可以做這些工作,給我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這些也讓她意識到,未來就業光靠語言這門本領是不夠的,別的技能也很重要,這樣才能呈現出1+1>2的效果。
可能許多大學生對於自己所學的專業認識都只停留在社會面資訊,大多都是聽「別人」說,而很少可以全面系統地去了解本專業。該專業未來從業的整體情況如何?本學校的本專業進入社會後又是什麽樣的情況?其實這些才是和自身去向聯系最緊密的內容。
「規劃一件事」平台對全體學生進行相關數據的匯總分析。在平台中,我們既可以了解到本專業近三年就業目標分布比例、就業去向Top10、畢業一年和畢業三年的薪資情況;又能了解自身專業在省內高校同類專業中的所處的層級。內外結合,幫助學生進行基礎資訊的收集和整理,為學習規劃和就業規劃做全面的準備。
「和同學們走得更近了」
「曾經堅定的考研‘份子’朱秋煌同學的意向已改為就業,昨天和她就就業形勢做了一次具體分析,對她拿到的兩個實習OFFER進行了比較,今天已順利進入中科曙光實習。」大數據2101班班主任壽曉琴的「規劃一件事」後台裏,密密麻麻都是諸如此類的談話記錄。
如今在城院,「規劃一件事」平台也已經成為老師和學校了解學生需求的重要渠道。透過這套體系,能夠直觀了解班裏學生的規劃和發展情況,並對學生送出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系統分析、反饋建議和意見,幫助學生科學制定自身發展規劃。
「我們的下一步是引入並整合企業端數據,根據學生們的發展規劃,個人化推播企業單位的實習崗位,提供更多、更優質的行業資訊。在未來,我們也會繼續完善和深化校內的職業規劃機制,圍繞學生需求更加精準對接,為學生們提供切實的幫助。」場景設計開發負責人、學工部副部長林飛龍說。
同學們,還在等什麽呢?
趕緊一起規劃起來吧!
文字 / 顧琦琦
素材來源 / 學生工作部 宣傳部
原標題:【當你點開「規劃一件事」,你究竟點開了什麽?】
閱讀原文
來源:浙大城市學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