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從高考600分到待業在家:大學生就業困境引發教育深思

2024-10-31教育

在當下的社會中,愈來愈多的人漸生疑問:上大學究竟有沒有用處?

隨著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大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待其畢業後求職,必將遭遇更為白熱化的競爭態勢。

好多人都覺著考上大學就能找著好工作,但實際上未必就是這麽回事兒。

以我老家大伯的女兒為例,她是蘇州大學法學系的畢業生,考取了211高校,但畢業後卻一直待業在家,這一現象引發了我們對大學教育意義的深刻反思。

高校光環與就業現實的反差

大伯家的大侄女在高考中考得挺棒,拿了600來分,最後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了。大家都覺著她特有前途,希望她能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接著加油,一定會有很大出息。

不過當她踏出校門時,卻驚訝地發現,自己所面臨的就業機會,寥寥無幾。

原本以為畢業於211高校,找工作應該不會成問題,但現實卻是她接到的工作推薦大多對專業要求極低,甚至連初中生、高中生也能勝任。

這讓她深感失落和困惑,畢竟四年的大學生活和數萬元的學費究竟是為了什麽?

這種情況並不是個別現象,很多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都清楚,自己學的東西跟實際工作的需要差得遠呢。

父母辛苦供孩子上大學,不就是想讓他們多學點專業知識,以後在社會上能有點競爭力嘛。可等學生們畢業,發現自己學的專業技能跟市場需求對不上號,心裏肯定會覺得失落。

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中一個緣由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間存在脫節現象。諸多高校在課程設計上偏重於理論化,欠缺針對實際工作的定向培育能力。

這樣一來,學生即便在學校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可一旦進入社會,也會發現這些知識難以直接轉化為工作所需的技能。

比如大伯的女兒所學的法學專業,在知識層面上固然非常紮實,但是很多企業在招聘時,更重視的是實務經驗和人際交往能力,而這些通常在學校裏得不到充分的鍛煉。

所以學生們在求職的時候,經常會遭遇「有知識卻無實用能力」的尷尬處境。

其他人生道路的成功案例

與那些輟學的年輕人相比,他們憑借自身掌握的某項技藝自主創業,收獲了頗為豐厚的報酬。

比如他們村的老李,他兒子初中就輟學了,不想再讀書。盡管初中階段過得不愉快,但老李的兒子還是毅然決然地去學理發技術,現在已經成功開了自己的理發店,每月凈賺一萬多元。這樣的結果讓人意想不到,也促使我們開始思考教育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麽。

除此之外,我有個朋友的侄女,高二就沒再上學了,後來經人介紹去企業做管理,幹了兩年後,每月也能穩定拿到一萬多的收入。

跟那些在校園裏拼命求學的大學生比起來,這些年輕人好像更早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他們靠的是實踐經驗和技能,而不是單單只有文憑。

知識的價值與社會的現實

這讓我想起一個常被提及的觀念:「知識改變命運」。不過當知識與社會需求脫節時,這句話的含義似乎變得模糊不清。很多人認為,學業的盡頭是外賣,而不是體面的工作。如果社會不尊重知識,大學生的努力又該何去何從?

我們誠然需要承認,知識確實是改變命運的重要工具,但它非獨一也。諸多成功人士並非皆為大學畢業生,他們經由別樣之途尋得自身價值。

今時今日,愈來愈多人醒悟,教育不單單是為了獲取文憑,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道路。

提前規劃與人生目標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和中學生都得早點規劃人生。上學時就得考慮以後做什麽,接下來朝那個方向去努力。

比如參加實習、做兼職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什麽的,都是好辦法。這樣既能積累工作經驗,又能讓學生更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免得畢業後不知道幹啥。

這個時候,教育者及家長也需重視孩子的職業規劃,而非僅用成績判斷孩子的將來。每個孩子的興趣與專長各異,故家長應尊重其抉擇,鼓勵其追逐自身夢想,而非僅循傳統教育之路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