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南京86歲老人參加高考,考完後給自己估分630 結果一查分數傻眼了

2025-01-12教育

一、驚人一躍:從630分到26分的"神轉折"

2015年的南京五中考場外,人頭攢動。家長們手捧鮮花,焦急地叮囑著孩子註意事項,考生們緊握文具,步伐匆匆地走向考場。

這本該是個再普通不過的高考場景,直到一位86歲的老人出現,瞬間引爆了整個考場的目光。

說實話,起初大家都以為老人是來送考的爺爺輩。誰知道身後還跟著幾名警察,攙扶著他一步步向考場走去。老人步履蹣跚,卻目光堅定。

沒錯,這位老人就是汪俠,一個已經參加了15次高考的"老考生"。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已經是他第15次踏入考場了。

別人都說"十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汪老爺子直接來了個"十五年高考十五年實戰"。

考試結束後,記者圍上來問他估分多少。只見汪老爺子捋了捋白花花的胡子,露出一臉自信的笑容:"這次應該能考630分吧。

"語氣裏透著幾分篤定,仿佛已經看到了理想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可誰能想到,當成績單擺在面前的那一刻,汪俠楞住了 - 26分。是的,你沒看錯,就是26分。從自信滿滿的630分到實際的26分,這落差不亞於"從珠穆朗瑪峰頂直接滑到了馬利安納海溝"。

考場外的議論聲更大了。有人覺得心酸,有人覺得不值,還有人說:"都這把年紀了,何必呢?"但只有汪俠自己知道,這26分背後,藏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這分數確實不高,但請先別急著評判。

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高考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夢想、關於執著、甚至關於某種執念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要從1949年說起。

二、醫者仁心:戰火中萌生的白衣夢

1949年,當祖國剛剛迎來黎明曙光的時候,年輕的汪俠從南京五中畢業了。那時候的中國,還殘留著戰火的痕跡,街頭巷尾經常能看到傷病的人們。

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汪俠的心裏就會泛起一陣酸楚。

"要是能救治這些受傷的人該多好。"這個想法,就這麽在少年汪俠的心裏紮了根。

你以為故事會直接開啟一段王者般的醫學生涯?別急,生活總喜歡跟人開玩笑。汪俠確實如願考上了華東醫學院,但陰差陽錯之下,他學的卻是獸醫。

是的,你沒聽錯,是給動物看病的獸醫。

換做別人可能就氣餒了,但汪俠倒是想得開:"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救治動物也是在做好事啊。"就沖這句話,就能看出這位老爺子骨子裏的那股善良勁兒。

轉機出現在1953年,汪俠終於有機會正式接觸人類醫療工作了。從此,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醫療事業。

30多年裏,他見過太多生離死別,治愈過無數的病患。每當看到病人康復出院時臉上的笑容,他都覺得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1954年,為了提升自己的醫術水平,汪俠第一次報名參加了高考。但可惜,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醫療知識,這次高考以失敗告終。

不過這次失利並沒有打擊到他,反而更堅定了他繼續從醫的決心。

"我是個沒有學歷的醫生。"這句話,成了壓在汪俠心頭三十多年的一塊石頭。雖然他的醫術得到了病人的認可,但在某些時候,這個"沒有學歷"的事實還是會讓他感到些許遺憾。

歲月荏苒,30年的行醫生涯裏,汪俠見證了無數生命的奇跡。他用樸實的醫者仁心,實作著少年時期那個救死扶傷的夢想。

即便沒有正式的醫學文憑,他依然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什麽是真正的醫者仁心。

但是,這個"沒有正式醫學文憑"的遺憾,始終如一根刺,紮在他的心裏。

請繼續往下看,因為接下來的故事,才是真正改變汪俠人生軌跡的關鍵時刻。

三、命運轉折:一次職稱評選引發的執念

都說人生沒有如果,但有些時刻真的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對汪俠來說,那次職稱評選就是這樣的時刻。

工作第三年,單位開展職稱評選。按理說,以汪俠的實際能力和工作表現,評個職稱不成問題。可現實就是這麽諷刺,一張學歷證書,就像一堵無形的墻,擋住了他前進的道路。

"對不起,你沒有正式的醫學學歷。"這句話,像一把重錘,狠狠地砸在了汪俠心裏。

你能想象那種感覺嗎?明明每天都在救死扶傷,明明病人都認可你的醫術,可就因為沒有一張文憑,就要被質疑專業能力。

這口氣,擱誰身上都不好咽。

從那以後,"沒有正式學歷"這個標簽,就像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始終籠罩著汪俠的職業生涯。雖然他依然認真對待每一位病人,但那種被質疑的感覺,就像一根刺,深深地紮在心裏。

這事擱現在,可能會被說是職場PUA。但在那個年代,汪俠選擇默默承受。他繼續在醫生崗位上堅持,一幹就是30多年。

只是內心的那個結,越系越緊。

有人說:"那都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何必還在意?"可能他們不懂,有些執念一旦種下,就會生根發芽。對汪俠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職稱評選的不公,更是他人生中一個未能填補的遺憾。

這個遺憾,一直延續到他退休後的1989年。本以為退休生活會讓他逐漸淡忘這些往事,但生活總是充滿戲劇性。

而這一切,都要從2001年那個重要的政策變化說起。

四、古稀之年的"高考之路"

2001年,國家取消了高考年齡限制,這個訊息對71歲的汪俠來說,簡直就像一道照進黑暗的光。

"我還可以考!"當這個想法冒出來的時候,連汪俠自己都被嚇了一跳。但轉念一想,為什麽不呢?反正退休在家也是閑著,與其看著時光流逝,不如重拾課本,為自己的夢想再拼一把。

就這樣,71歲的汪俠,拿起了塵封多年的課本,重新開啟了他的高考之路。這一考,就讓他成了當年高考考場上的名人。

雖然最後只考了117分,但這個分數卻讓他嘗到了希望的味道。

"差一點,就差一點。"汪俠咬咬牙,決定第二年再戰。

2002年,命運終於對這位倔強的老人露出了笑臉。雖然考試成績依然不夠理想,但南京醫科大學被他的精神感動了,破格將他錄取為旁聽生。

要說這段旁聽生涯,真是讓人又笑又心酸。汪俠簡直把自己當成了正式學生,每節課都雷打不動地去聽,課間還往返穿梭在圖書館。

那股認真勁兒,連年輕學生都自愧不如。

最讓人佩服的是,他選修的49門課程,居然全都以優異的成績透過了。在班上,這位白發蒼蒼的"老學生",楞是成了年輕人的學習標桿。

眼看著就要圓夢了,結果現實又給了他當頭一棒。因為是旁聽生,沒有正式學籍,這意味著即便修完所有課程,也拿不到夢寐以求的畢業證書。

看著同學們一個個拿到畢業證書,而自己卻只能空手而歸,這種感覺,大概比考零分還難受。

但汪俠並沒有被打倒。

這一切,都是為了彌補那個塵封已久的遺憾。而接下來的故事,會告訴你,一個84歲的老人,是如何堅持自己的夢想的。

五、堅守與現實:一個老人的"高考執念"

84歲了,正常人早就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了。可汪俠的房間裏,墻上貼滿了高考復習計劃,桌上擺著各科教材,活脫脫一個"老年高考生"的標配。

每天6個小時的學習計劃,雷打不動。上午是英語和數學,下午啃物理化學。這作息表,比一些年輕考生都要嚴格。

家人們最開始還挺支持的,畢竟老人有個追求也好。可是一考再考,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到後來,家人們也只能無奈地搖頭嘆息:"隨他去吧。

有人說他是倔強,有人說他是執念,但只有汪俠自己知道,那張遲遲未能到手的文憑,壓在心裏有多重。

從71歲第一次重返考場,到86歲最後一搏,整整15年。這期間,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學習的熱情卻絲毫未減。

直到最後一次考試,還需要警察攙扶著才能走進考場。

最諷刺的是,這次他滿懷信心地預估630分,結果只考了26分。但你知道嗎?即便是這樣的打擊,他還在想著要不要再考一次,只是身體實在跟不上了。

15次高考,看似荒唐,卻是一個老人對夢想最執著的守候。那些質疑的聲音,那些不理解的目光,都比不上他內心那個未能實作的心願。

結語:不惑之年,但行不悔

如今的教育界,大談終身學習,但真把終身學習做到汪俠這個程度的,又有幾人?

86歲,15次高考,看似是一個老人的固執,實則折射出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堅守與無奈。是的,他沒能拿到那張文憑,但他用行動證明:追求夢想,永遠沒有年齡限制。

也許很多人會說:何必呢?可人生最難的,不就是一個"何必"嗎?正是那些"何必"的堅持,才讓平凡的人生熠熠生輝。

老人家,您的故事,不惑,但行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