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呂品昌: 做不掃興的校長 | 人物

2024-11-29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你給明星發資訊他不一定回,但你給‘九口校長’發資訊他鐵定回。」類似的話語頻繁出現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官方帳號評論區。這個被網友盛贊的「九口校長」(因名字有9個「口」字),就是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呂品昌。呂品昌為什麽深受學生愛戴,這折射出學生對教育怎樣的期待?讓我們走近呂品昌——

不久前,在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翠湖邊,首屆校園釣魚大賽如約而至。參賽的學生們或站或坐,姿勢各異,但眼神無一不緊緊釘選在浮標上。

這次比賽的起因頗具戲劇性。原來,景德鎮陶瓷大學一名學生曾在校園內的湖中違規釣魚被警告,還被沒收「作案工具」。隨即,這名學生憤憤不平地向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呂品昌「吐槽」。

獲悉此事後,呂品昌當即作出了一個不違反校規,又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的決定:舉辦全校釣魚大賽,每年一次!

15歲上大學,31歲拿到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2歲在中國美術館主辦了藝術個展,隨即加入中央美術學院,參與建設雕塑材料的教學體系。呂品昌的個人經歷多少帶著些傳奇色彩。

2020年,江西省在全國範圍內為景德鎮陶瓷大學物色校長人選,曾在這裏學習工作過的呂品昌成了最佳人選。

「都快59歲了,還做啥校長啊!」呂品昌曾一度婉拒,最終還是在學校和省委的熱情邀約之下,回到母校,擔任了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之職。由於校長職位空缺,他實際上做的是校長的工作。

沒過多久,在某社交軟體上,他以詞條「全世界最好的校長」火出圈。即便到現在,他還常常因為一些暖心舉動被學生送上熱搜,而在他看來自己只不過做了「本該如此」的事情。

「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生也是一樣」

為了順利推進這次比賽,景德鎮陶瓷大學在今年春季提前向翠湖中撒下大量魚苗,並在比賽前夕召集誌願者、裁判員、後勤工作人員保障學生們的比賽安全,學校還邀請到中國休閑垂釣協會技術總顧問進行現場指導。

處理類似的問題,對呂品昌而言早就是工作常態。他堅持做不掃興的校長,無論是按需添加學生微信,及時回應學生訴求,還是為彌補學生遺憾,為一名因為捐獻造血幹細胞而錯過畢業典禮的學生舉辦一場一個人的畢業典禮……這些在外人看來「意想不到」的舉措,無不體現呂品昌對教育的理解。

「包容」「差異」「專業」「不設限」「感恩」……呂品昌對教育的認識是豐富立體的,這些觀念的形成貫穿於他的成長過程中。

1978年恢復高考,彼時剛剛上高一的呂品昌,就和哥哥一起去參加高考,15歲的呂品昌和哥哥相繼踏入景德鎮陶瓷大學。

制坯、修坯、素燒、上釉、釉燒、出窯,陶泥要成為精美的工藝品不知要經歷多少反復與失敗。特別是當陶泥入窯燒制後,更少不了對火候的把控與耐心等待。

由於年紀小,老師、同學都對呂品昌厚愛有加,也特別給予關心關懷。

不管是最初的學習還是後來的工作,學校一直以一種寬厚且包容的姿態對待呂品昌,並毫不吝嗇地為他提供了多種成長機會和榮譽。呂品昌認為,這體現了一所大學尊重人才、崇尚貢獻的良好校風,也逐漸影響到他對教育的認識。

「1982年,19歲的我畢業並留校任教,之後學校送我去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深造,1984年學校獲得碩士招生資格後,我第一時間報考了只有一個招生指標的雕塑專業,並被錄取。研究生階段,學校送我到國家輕工業部外國語培訓中心學習語言,並先後到歐美和日本考察交流。」呂品昌說。

畢業證書編號001,他成了景德鎮陶瓷大學辦學歷史上第一位研究生。

1993年,當呂品昌獲得「中國第三屆體育美展」金獎後,學校落實了對人才的獎勵,不僅給他分配了只有結婚後才可分配的兩居室住房,還為他爭取到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那一年,呂品昌只有31歲。

1994年,呂品昌在中國美術館主辦了藝術個展,受到學術界關註,也讓他收到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橄欖枝:彼時的中央美術學院正在推進系列教育教學改革,雕塑系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了當代雕塑材料教學體系的建設上。

呂品昌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從地方院校走進頂級藝術院校的他雖然三十出頭,但早已是副教授多年。

1997年,有過一段行政管理經驗的呂品昌被中央美術學院任命為雕塑系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

「在景德鎮陶瓷大學,領導讓我擔任系主任的理由是‘年紀小,多幹點兒’,沒想到到中央美院擔任雕塑系黨支部書記、副主任的理由是‘有經驗’。」呂品昌不好推脫,也就接了下來,不就多做點兒事嘛。經此,呂品昌也看到了優秀大學該有的品質:教師潛心於學術研究和創作,很少熱衷於當管理者。

雖然擔任「領導幹部」,呂品昌身上卻沒有職場的習氣和做派,他希望營造一種輕松自在的氛圍,「隨形就勢,因材施藝」,創作如此,管理如此,教育教學也是如此。

「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環境,必然形成不同的性格。性格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老師要理解和接受這種差異性。」不僅理解,呂品昌還喜歡差異性,樂於和學生打交道,他認為年輕人鮮活的朝氣和創造力是讓他保持年輕態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年輕人活躍的思想也會感染並激勵他不斷探索新鮮事物,創造新的藝術作品。

每次課程結束,按學校要求給學生分層級打分,是最令呂品昌犯難的事,尤其是按照一定比例打分。

「學生都有不足,也都有優點。很多東西是無法用分數衡量的。」在呂品昌看來,只要他們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健康成長,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和長處,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和學生一起出去寫生、吃烤全羊;周末邀請學生到家裏來,展示一下廚藝……呂品昌有很多年輕朋友。

來到景德鎮陶瓷大學後,呂品昌家裏、工作室使用的各種杯子、盤子、印泥盒、擺件都是在學生集市上買的,他不僅自己買,還總帶著朋友一起買,以此鼓勵學生創作。

「每一件作品都很有個性,是獨一無二的,學生也是一樣。」呂品昌希望每名學生都能走自己的路,做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人。

「學生的事沒有小事」

58歲回到母校任職,對呂品昌而言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早在2008年,省裏和學校的領導就專程到北京找過呂品昌,希望他回母校擔任副校長。那時,他剛從中央美院陶瓷系副主任轉為系主任。

「不能剛被提拔就跑了吧。」因此,他婉拒了。

2019年,【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獲國務院批復。2020年,學校校長退休,省裏和學校的相關領導又找到呂品昌,希望他回母校出任校長一職。

「國家把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這麽一個重要的使命放在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和使命。我還是想利用我在北京25年積累的一切資源,以及在中央美院學習和感受到的辦學理念,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為母校做點兒事。」因為年齡等多方因素,呂品昌最終以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的身份走馬上任。

在校園裏,呂品昌經常「混」到學生中間去。在食堂高峰時期,他和學生一起排隊吃飯:「一來考察食堂,二來和學生聊聊天。」

一開始,學生並不知道這個愛戴帽子、愛聊天的人是新來的校領導。

「飯堂容易吃膩」「期末周考核壓力太大」「放假時間公示得太晚,難以進行計劃與安排」「飲用水不清潔」……學生們一股腦兒地說,呂品昌匯總,並在後續學校的整改會議上,征詢解決方案。

他的手機號也在學生間不斷傳播。

小到家常嘮嗑,大到學習建議,呂品昌對學生們有問必答。

疫情期間,一名學生想回家給家裏老人慶祝88歲大壽,但學校放假時間還未公布,他擔憂無法趕回家中。

「本月15日之前一定會讓你回到家!」呂品昌隨即答復。

在得知回鄉學生因交通不便、無法打車到火車站後,呂品昌迅速和學校其他部門聯系,安排車輛送學生到車站。

放假前夕,有家長計劃開車來接孩子,但因防疫政策只能開到高速路口,學生發資訊問呂品昌:「學校會送我們到高速路口嗎?」

「你這個太特例了,到時候我用我的車送你吧!」呂品昌回復。

當然,遇到完全不合理的訴求,呂品昌也會明確說:「這違反了相關政策,是行不通的。」

要人性化管理,又要有原則,呂品昌努力在二者之間找平衡。

起初也有聲音說:「有必要在學生的事情上花那麽多時間嗎?」

「學生的事沒有小事!」呂品昌這樣回應。

呂品昌能解決學生急難愁盼的事情在校園內傳開了。一時間,呂品昌走在校園內總會碰到前來打招呼的學生,畢業典禮上,沒有提前商量,他一下子就被學生抱了起來,有公主抱,也有雙人擡抱,還有男生直接沖上去親他一口。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2023年底某社交軟體上的一句「全世界最好的校長」,將他送上了網路熱搜。出圈後要加他微信的人更多了,而他唯一的忐忑是,每名學生微信都加的話,怕忙不過來;不加,又怕傷害了學生的心,於是一有空就清理微信裏的「僵屍好友」。

一名畢業近兩年的學生也「慕名而來」。該生因為在校時掛科,沒能拿到畢業證,學校按規定給他安排了補考,還是沒有合格。

後來這名學生想參軍,差一張大學文憑,他和父母多次找到學校和呂品昌。

「我們也希望學生有個好工作、好前途,但與學校各部門溝通協調後發現確實無能為力。因為給了補考機會,他沒能把握住。如果再特殊處理,對其他學生就不公平了。」呂品昌說,「我也感到非常遺憾,但畢竟有校規校紀,不可能只給一個人開綠燈。」

談起自己成為「網紅校長」,呂品昌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個校長應該做的事,同時也在思考「火了」背後的原因:是學生對人文關懷及師生融洽關系的期待。這也讓他明白要消除學生和校長之間、師生和管理者之間的距離感。現在,學校給學生開辟了更多反映訴求的途徑,包括校長信箱、書記信箱、報修系統等。

「我要好好學習外語,更加流利地講好中國的陶瓷故事」

雖然是一所地方院校,但呂品昌對學校的發展還是有些「野心」的。

首先是紮實學校內功。呂品昌把重點放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提倡老師一定要崇尚學術、崇尚專業、崇尚貢獻。

「搞藝術的要進行藝術創作,搞科研的要搞課題和做實驗,要把實驗室當家,要把工作室當家。」隨後,景德鎮陶瓷大學在人才評價、職稱評審方面都做了改革。

藝術類的教師得拿出成果來展示。學校陸續推出了各類提名展,逐漸在全校範圍內帶動起一種風氣:老師得多做創作,多做科研,透過科研帶動教學,同時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了解老師的思想和理念。

畢業作品展、各類主題展,學生的藝術作品也有了展示平台。而最讓學生們自豪的,莫過於「瓷的精神——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雙年展」)。

「中國是陶瓷母邦。陶瓷,中國應該最有話語權。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有一項重要的使命就是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呂品昌希望,自己能在任期內,做好國際化的陶瓷教育交流和人才培養,為世界各國搭建一個年輕人交流的平台。

為此,他充分利用自己和學校藝術家們在雕塑和陶瓷藝術方面的成就以及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牽頭舉辦「雙年展」,並為此積極奔走。在比較短的時間裏,「雙年展」迅速得到國內外重要機構和許多知名藝術家的支持和響應。

「我們的學生不僅可以透過‘雙年展’看到陶瓷領域最鮮活、最前沿的創新,而且有不少學生作品入選。」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美術學院院長黃勝介紹。

目前,「雙年展」已經舉辦了兩屆。第二屆開幕時,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線下參觀了展覽的評審和開幕式,親身感受到這個展覽的學術高度和水平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IAC)理事會研究決定該展覽的獲獎藝術家直接成為國際陶瓷協會會員。

這讓「超齡服役」的呂品昌更有勁了。

牽頭新增專業博士點,申報國家社科藝術學重大招標計畫,指導團隊一舉拿下2026年第52屆IAC國際陶藝大會的主辦權……

如今的呂品昌更像是「陶瓷文化代言人」。今年9月,他出席了在葡萄牙舉行的第51屆IAC國際陶藝大會。葡萄牙之行,他不僅全方位介紹中國的「千年瓷都」,而且與景德鎮市委書記胡雪梅一道,從本屆大會共同舉辦方葡萄牙艾爾科巴薩市市長和卡爾達斯達雷尼亞市市長手中接過象征國際陶藝大會的吉祥物,標誌著國際陶藝大會正式進入「景德鎮時間」。

「我可要好好學習外語,更加流利地講好中國的陶瓷故事。」呂品昌笑著說,眼中亮著光。( 本報記者 甘甜 )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