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登區界石鎮崮山後村,一棵百年蘋果樹靜靜佇立。斑駁的樹皮上,鐫刻著歲月的痕跡,繁茂的枝葉間,承載著兩代果農的堅守與傳承,見證了兩個世紀的滄桑與變遷。
它不僅是膠東地區蘋果種植歷史的「活化石」,更是一位藏匿於群山裏的小村莊奮鬥發展、果農精神薪火相傳的生動見證者。
85歲的果農王國進一生伺弄果園,而這棵百年蘋果樹就是果園裏的鎮園之寶。
粗壯的樹幹上,枝幹肆意伸展,嫩綠的幼果掛滿枝頭。為探尋這棵樹背後的故事,王國進特意請來村裏91歲的老者王雲方。
王雲方老人出生於1935年,經歷過崮山後村最艱苦的歲月。當時崮山後村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不佳,發展糧食種植難以獲得經濟效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村黨支部仔細調查研究,發現種植蘋果樹能夠帶來可觀收益,便動員群眾發展蘋果種植產業。王雲方等村民積極響應號召,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投身果樹種植。
面對土地劣勢,崮山後村村民沒有退縮。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大家齊心協力,經過十幾年的辛勤耕耘,於1956年迎來蘋果大豐收,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豐收之後,村黨支部為感謝黨的領導,決定將一箱飽含山區人民心意的蘋果寄往北京,希望毛主席能品嘗到來自山區的蘋果。
中央政府辦公室隨後向崮山後村黨支部回了一封感謝信,這封回信猶如一顆定心丸,極大地鼓舞了村民們的信心,讓他們更加堅定了發展果樹種植的決心。
在這棵百年蘋果樹的見證下,崮山後村的果樹種植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到60年代年可收獲蘋果100多萬斤。
隨著發展,村裏又引進了櫻桃種植,進一步豐富了產業結構。如今,每到果實成熟的季節,漫山遍野的蘋果、櫻桃、甜杏碩果累累,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采摘。
王雲方感慨,正是因為黨的領導,村裏才有了如今的發展,村民們才能過上好日子。
已是耄耋之年的王國進,依舊保持著每天上山的習慣。這片60畝的果園,是他大半輩子的心血,也承載著他養育子女、創造美好生活的希望。
果園裏,女婿王從波緊緊跟隨著嶽父的腳步,一同修剪枝丫。歷經滄桑的百年蘋果樹被新栽種的小樹簇擁著,一如新一代果農對老一輩的追隨與傳承。
雖然父子倆在果樹管理上有著不同的觀點,但那份對果樹的珍視、對豐收的期盼、對果園事業的堅守卻始終如一。
王從波表示,他經常回到果園幫助嶽父勞作、學習技術,希望在嶽父年邁後,能夠傳承好這片果園。
他深知,嶽父那一代果農靠著勤勞和堅韌,在貧瘠的土地上開辟出果樹種植的道路;而他這一代,不僅要傳承這份事業,更要運用現代種植技術和管理理念,為果園註入新活力,推動產業進一步發展。
崮山後的故事還在繼續,三農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
當詩人從龜裂樹皮解讀出甲骨文般的紋路,當山村的孩子用賣蘋果的血汗錢改變了命運,這棵百年果樹早已超越植物學範疇,以老者之姿見證著膠東一隅的發展歷程,正如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橫切面,生動展現了廣袤農村大地上的發展變遷圖景。
它不是沈默的史官,而是不妥協的幸存者,更是演化論的活體標本——真正的生命力,是對生活的敬畏,更是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沈。
(來源:文登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