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日報記者 管毓樹
將滿腔熱忱傾註於家鄉的熱土,十余年如一日專註於玉米遺傳育種、栽培和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85後」玉米專家李自衛紮根祖國西南邊陲,以奮鬥書寫青春華章。
2009年,李自衛大學本科畢業後回到家鄉德宏。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為培育本土高層次人才,全額承擔了李自衛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學費,給予他深造的寶貴機會。這份來自家鄉的支持與信任,深深烙印在李自衛心中。獲得博士學位後,面對大城市丟擲的高薪橄欖枝,他毅然選擇回到德宏,投身鄉村振興事業。他說:「我的根必須紮在家鄉的土地裏,這裏才是我實作人生價值的熱土。」
進入德宏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後,李自衛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分析德宏州農業產業發展狀況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將科研重心從傳統的飼料玉米轉向更具市場潛力的鮮食甜玉米。透過不懈努力,他帶領團隊實作了德宏州第一個自主智慧財產權農作物品種轉化,單次科技成果轉化超百萬元,為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樹立了典範。團隊持續在德宏州推廣鮮食玉米種植技術,推廣種植面積累計達50萬畝,按照每畝節約成本300元計算,累計節約1.5億元。他成功創制多份甜玉米種質資源,審定新品種6個,以卓越的科研成果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團隊還利用德宏「冬無嚴寒」的氣候優勢,打出「錯峰上市」牌,德宏州秋冬黃白鮮食甜玉米產量因此搶占了全國80%的市場,德宏州獲「中國冬季鮮食玉米之鄉」稱號。
2023年,李自衛到芒市遮放鎮遮冒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州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他帶領團隊在遮冒村嘗試推廣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並積極協調有關單位為村集體爭取到計畫資金400萬元,為村集體帶來了穩定的年收入,同時帶動村民收入增長。
調入德宏師範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後,李自衛將實踐經驗融入教學,致力於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復合型人才。他開設專題課程,指導學生參與鄉村振興計畫,並牽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帶領團隊完成一項鮮食玉米科技成果轉化,實作學校技術合約登記「零的突破」。
從科研實驗室到萬畝玉米地,從駐村幫扶到三尺講台,李自衛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價值座標——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長融入家國夢。他常說:「我的根在邊疆,我的夢在田間。只要農民需要,我就永遠是那個背著書包跑田埂的傣族小夥。」
來源: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