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金泉
隨著一個個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與雅安農業部門共同選育的茶樹新品種在雅安眾多茶園「開花結果」,一項配套的「茶園更新改造提質增效關鍵技術」也在一個個茶園推而廣之。這項技術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迄今已成熟運用了6年,並成功入圍農業農村部2024年農業主推技術。
勤修剪才能多采茶
7月26日,在雅安市雨城區草壩鎮塘壩村的一個個茶園,剛剛修剪過並機采過一兩輪夏茶的茶園,格外青翠,茶蓬表面新抽出的嫩梢分外齊整。
「過去,我家的茶園茶樹長得高的高矮的矮,還遭了不少的蟲,1畝茶園的年產值才1000多元!」家有4畝茶園、已種茶一二十年的塘壩村5組茶農羅忠洪說,「前些年,我和村民們參加了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區農業部門的茶園更新改造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培訓,學到了新的技術,很快運用到生產上。最終,茶芽變得肥厚,有賣相,又好采,產量也高了。我1畝茶園的年產值一般都能達到7000 元 以 上 ,高 的 可 達8000—12000元/畝!」
羅忠洪等茶農掌握的要領是一年要修兩次枝。即冬季修剪一次,這次叫「輕修剪」;此後在春茶采摘結束後的5月至6月,再進行一次「中修剪」(專業上稱為「深修剪」或「重修剪」)。同時,輔以冬肥、春肥、夏肥。如此,茶樹樹勢健壯,實作了春天采獨芽、一芽一葉,夏秋季采摘一芽二、三葉的持續作業,拉長了產業鏈條。
每年冬季的輕修剪,在茶樹上選擇把頭年剪口之上的3—5厘米處修剪掉,目的是把蓬面嫩葉去除、防止凍害,促進第二年茶芽萌發,使茶芽發得肥壯、齊整;一般生產2至3年的成齡茶園,隨著茶芽長得越來越細、沒有什麽產量的「雞爪枝」越來越多,在5月中下旬就要進行深修剪,選擇在頭年剪口之下10—20厘米處進行修剪,以提高第二年的鮮葉產量和品質。針對樹勢老化的茶園,還要采用重修剪,將離地35厘米以上的枝幹全部修剪,以重新培養骨幹枝。如果茶園老化得太嚴重,就要進行改植換種。
雨城區產業發展股推廣研究員杜紅介紹,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茶園更新改造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已在雨城區推廣5年,全區30萬畝茶園已有12萬畝采用了此項技術,主要針對低產茶園和老茶園實施。
據悉,茶農們為了茶園能持續采摘,一般不會輕易采用改植換種。而輕修剪、深修剪,就算一年修剪兩次,一畝地的投入也不到1000元,產生的收益卻是比較可觀的。
養樹養蓬宜機采
「2010年,我們依托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計畫‘茶葉、木耳扶貧產業鏈提質增效技術整合與示範’等國家及部省級計畫,一邊實踐一邊推廣‘茶園更新改造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到2018年在理論和實踐上就已經比較完善了。」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科技管理中心主任劉東娜說,「目前,這項技術除了在雅安雨城區、名山區、天全縣、寶興縣茶園推廣以外,還推廣到了樂山、宜賓、巴中、廣元以及貴州、重慶、陜西等地,今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2024年農業主推技術。」
據劉東娜介紹,此項新技術的特點除了透過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等措施可為茶園提質增效外,還可透過機采實作夏秋茶的應采盡采,進一步促進茶園產值的提高。「這項技術的關鍵,就是要把茶樹的蓬面改成適宜於機采的蓬面,一定要養樹、養蓬,促進蓬面齊整、分枝密,以便於機采。每次機采後,還要給茶樹施肥,相當於給茶樹‘吃飯’,否則,茶樹樹勢會越采越弱。此項技術的機采一般適宜於在成齡茶園進行,樹勢不能弱,幼齡茶園和衰老茶園都不能機采。」劉東娜說。
雨城區塘壩村1組茶農周小琴說:「夏秋茶的價值低,每斤才賣3元左右,請人采茶不劃算。以前我們采摘 一 芽 二 、三 葉 ,都 是 手采,但采得很慢,都是抱著能采多少算多少的態度去采,造成大量的夏秋茶鮮葉沒能變成錢。近年,與‘茶園更新改造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配套的機采技術在我們這裏試驗、示範和推廣,加之微型采茶機、小型采茶機的價格越來越便宜,我們這裏大多數茶農都買了機采機具,夏秋茶實作了應采盡采。」
據杜紅介紹,而今,雨城區尚有18萬畝茶園未實作機采,下一步,將根據「茶園更新改造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的要領,養樹、養蓬,為機采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