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武威7月30日訊(記者梁木 視訊剪輯張思揚)「一座大棚可放置約1萬個香菇菌棒,1個菌棒成熟後可采摘1.5-1.8斤香菇,按照市每場平均價6元計算,一座大棚毛收入在9萬元左右。除去菌棒成本以及水電、人工等成本,純利潤可以達到2.5-3萬元左右。」這是天祝藏族自治縣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主任劉國棟心裏的一本賬,也是讓天祝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的一道「套用題」。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海拔在2040-4874公尺之間,年平均氣溫0.3℃,以祁連山冰雪融水為水源,種種條件成就了天祝開發中低溫型食用菌產業的優越條件。全縣現有食用菌棚6684座,2023年袋栽8000萬袋,產值達7.5億元,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天祝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由來已久,但始終未形成規模。脫貧攻堅的號角聲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機遇。2017年以來,透過移民搬遷,松山鎮人口增加了約2萬人。新家園要發展新產業,新居民帶來了新動力,食用菌成為發展產業的一個有力抓手。「政府投資約10億元建設基礎設施。這些大棚都是政府投資修建的,老百姓基本上沒有花錢。」劉國棟說到。同時,2017年以來,對農戶每年都有相應的扶持政策,「今年按照菌類分為6類,香菇等3類菌,每個菌棒成熟後補助農戶1.5元;平菇等3類菌,每個菌棒成熟後補助農戶1.2元。」
近年來,天祝還引進龍頭企業,規劃建設6個食用菌產業園,成立食用菌研究院。按照「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主要采取3種經營方式。一是「農戶自營」,對有種植技術和銷售渠道的種植戶,引導農戶自行種植銷售。二是「企業經營」,由龍頭企業統一種植、銷售,優先使用本地農戶到企業務工,獲得務工收入和學習種植技術。三是「集體聯營」,由食用菌研究院負責菌種引進和科技培訓,產業園負責生產菌棒,合作社和農戶負責種植,龍頭企業負責加工和銷售。
天祝的食用菌上市時間是5月底至10月初,恰好填補了東南沿海夏季高溫難出菇的空白期。如今,天祝的夏菇已然聲名在外,全國各地前來收購的客商絡繹不絕。在松山鎮秀節村種植大戶陳蓮的大棚裏,剛剛結束了一茬采摘。2013年從山區搬遷到松山鎮後,由於沒有好的就業機會,陳蓮和丈夫還是選擇到廣東務工。去年了解到家鄉在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並伴隨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陳蓮夫妻決定回鄉試一試。「去年承包了5個棚,每個棚1萬個菌棒,每個4元,這一大筆啟動資金我們肯定是拿不出來的,多虧了政府的貸款扶持。」去年結算,陳蓮的5個大棚,每個棚的收入達到了3萬元左右。種菌有扶持,銷售前景好,今年陳蓮毅然擴大生產,共承包11個大棚。
陳蓮的大棚位於松山鎮德吉新村的食用菌種植示範基地,目前基地共有400平方米的鋼架食用菌棚3000座。「這個基地可以說是天祝、乃至西北、甚至是全國範圍內,單點規模最大的食用菌棚。」劉國棟說到,按照一個大棚雇用3名工人,基地可吸納9000人就業,每月薪資收入3000-4000元。計畫建成後種植規模將達到9000萬袋以上,預計產量達8.26萬噸,產值達10億元以上,增加就業崗位700個,薪資性收入增長約2100萬元,棚均收入2.8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