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不用農藥化肥就是有機農產品?別被忽悠掏兜,從普通到有機很復雜

2025-01-11三農

山西有一家商超推出了「有機鹽煮馬鈴薯」,卻引發了許多人在這件事上爭論。

怎麽的?

有機產品就能和普通產品一樣嗎?

從這兩年內,有關「有機農產品」的話題也頻頻上熱搜,尤其是在618、雙十一這些大促活動期間,有機產品更是成為了各大商超爭相推出的商品。

在此之前,人們對有機農產品這一概念連線聽都沒有聽過幾次,更別說去理解其中到底有什麽含義。

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只要不使用農藥化肥,就不管從哪個方面看,都可以稱之為有機農產品了,所以就產生了這個爭議。

那麽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上海的灘塗馬鈴薯就是有機馬鈴薯嗎?

現在市面上出售的所謂有機無花果醬、牛奶又是否真的有機呢?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有機農產品的世界,看看它們離我們最近的那條線究竟設定在哪裏。

有機農業的起源:農藥化肥到底怎麽了?

其實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有機農業就已經成為了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重要農業發展的模式之一。

當時人們發現,每年的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以及底格裏斯河都會定期泛濫,這樣一來,周圍的土地就會被沖刷上許多富含礦物質的淤泥,這樣土壤中的礦物質含量就非常豐富。

要不然這些淤泥就這麽放著,既不好利用也不會持久,對每年進行農業灌溉帶來的損失誰來負責呢?

於是就有了一種辦法,那就是人們將淤泥收集起來,然後在土壤上進行施撒。

淤泥中不僅有豐富的礦物質,其中還包含著許多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這樣植物長勢自然很好,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發現植物往往會變得更加茂盛、結出的果實也會更加飽滿甜美,並且還會比別家家的更具抗病蟲害能力。

這就是早期的有機農業,之後科技發展了以後,人們開始研究出專門的肥料品類,其中包括氮肥、磷肥、鉀肥等,在這項技術成熟之後,農業進入了一個高效發展的階段,同時收成與市場也都進入了一個蓬勃時期。

但是也就在這時,有機農業又開始受到了重視,因為科學家發現,施用化學肥料雖然能夠提高短期內的產量,但是時間長了以後會使得土壤結構發生改變,從而影響作物本身吸收養分的能力,再加上長期使用化肥容易產生植物性疾病,同時,使用化肥也大振幅增加了土壤重金屬元素的含量,這些金屬元素甚至進入到了作物本身,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因此一時間,有機農業又恢復到了較為廣泛的套用範圍,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一些國家開始大面積使用化學藥劑對農作物施藥後,有機農業又經歷了一次重創,但是如今有機農業又再次繁榮起來。

因為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對食品安全也越來越重視,因此如今許多國家甚至對有機農業提出了一些管理上的法律法規。

然而在中國,有機農業開始興起還是比較晚的。

可以追溯到1999年左右,那時為了適應世界經濟與發展,中國開始對國內各種行業進行發展上的改革,同時也需要適應國際化商業發展的需求,於是在2001年專門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其中就涉及到中國開展有機農業的發展方向。

雖然發展的時間較晚,但是國內植物性產業AI經濟也迅速發展起來,2002年第一部套用於有機農業的國家法規正式流行,正式將「有機」作為一種農業狀態正式進行了定義。

同樣在這一年【農產品中有機產品標誌管理辦法】以及2017年修訂版正式已供使用,同時地方特色的有機農產品開始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普及有機食品銷量增長區,土壤、肥料等相關氣候條件可以為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隨著永續生產系統與全球共同需求相適應,中國逐漸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加快研發,提高有機生產效率。

隨著生態環境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分享有力經驗與科技成果,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出中國潮流,並透過加強國內市場監管和品牌管理,提升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與競爭力。

該國繼續關註未來永續發展,重視土壤和資源利用,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舒適的生態環境。

除此之外,我們還註意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的重視程度正在提高,因此認證機構和銷售商之間也越來越多地出現私人互通體系。

然而,如今人們仍然對「有機農產品」這一概念存在模糊而又片面的認識,大多數人認為只要不使用化肥或農藥,就可以稱之為有機農產品,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有機產品不是隨便標就擁有的標誌。

為了幫助大家進一步理解「有機農產品」,我們將其拆分為三個部份進行詳細說明:首先,有機是一種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永續發展為原則的一種生產方式,它反映了一套價值觀和體系。

其次,產品是以新鮮或加工形式提供給消費者享用的自然資源,包括動植物及其衍生品。

最後,「有機產品」是指符合一定標準、被認證為有機性質的自然資源,其種植和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或基因改造技術,而是采用自然方式促進生態平衡,使土壤、作物、動物和生態系保持健康。

對於中國而言,「有機」是一種認證,是一種具備特殊法律效力的標誌,代表著一系列嚴格而重要性的標準和要求,需要經過一系列復雜而嚴謹的稽核和檢驗程式才能被授予。

只有真正符合這種要求的家庭才能合法地將「有機」作為自己的標誌和宣傳工具,而那些隨意使用「有機」標誌的人很可能是騙子,以此來提高價格或吸引更多消費者,但實際上並沒有真實的品質保障。

由此可見,僅僅不用化肥和農藥遠遠不夠,要想生產真正的有機農產品,還有許多其他方面需要考慮。

對於土壤而言,必須是自我更新能力極強、有較高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維持能力的一種存在;它含有豐富多樣性以及穩定性極強的微生物群落及族群,這些微生物能夠保持自己群落之間穩定諧調等各種關系,並能代代傳承下來。

其次,要保證土壤中擁有穩定存在、清潔度較高且由許多不同物理形態組成的土壤生物和顆粒,包括各種植物根系、真菌菌絲、細菌和多樣性很強的蟲類等。

此外,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pH值及離子交換容量(IC)水平、合理適合植物生長目標評價要求上的氮含量比例以及合理接近植物生長要求上的礦物質成分等,也是評判土壤是否「合格」的一組指標。

然後是空氣,其氧氣含量較高,包括二氧化碳、氮氣等在內的大氣瓦斯成分必須控制在一種穩定且合理適合植物生長目標評價要求上的比例狀況,並且在小環境空氣中不能存在汙染;水分充足並且以氣態水分為主,其最低含量接近植物生長評價目標要求,質地必須保持清潔,不允許出現任何汙染物等等。

除了上述這些重要條件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嚴格要求,比如種子和繁殖材料必須是不含基因改造組分物質且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篩選出來的不經用於基因改造技術育種或其他人工育種過程中的遺傳物質,沒有受到基因改造技術影響過;必須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遵循以下規章制度:不允許對任何非基因改造材料進行火災頻率控制和飲用水品質汙染控制;不能故意培養未被證實為無病害材料等;食物防止;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僅僅從表面來看,「生產不使用化肥或農藥」的家庭並不足以讓他們就這樣隨便打著「有機」的旗號,在更深層次的問題以及生產環節中,還隱藏著大量無法做到或者難以做到的問題,所以關於「馬鈴薯」的爭論其實是十分片面的,雖然他們沒有使用化肥、農藥,但是他們是否遵循了上述標準?

有機認證:賣一塊地再買一塊?

大家知道中國為什麽會對「有機」這一概念進行保護嗎?

最主要一點,就是避免擾亂市場秩序。

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嚴謹且充滿權威性的認證制度,那麽隨便一個商販假稱自己賣的是「有機無花果醬」,其實用的是普通無花果自制,它們並沒有經過專門的工藝處理,因此這種欺騙消費者方式不僅嚴重擾亂市場,更將嚴重破壞社會秩序。

因此,中國對「有機」這項物質進行了專門制定法律法規限制使用,以此保護社會穩定,維護市場秩序。

那麽為什麽「鹽煮」的做法就不算擾亂秩序了呢?

因為這並不是一種盜取他人商品的方法,也就是說如果你把山西的一百斤馬鈴薯炒成了「馬鈴薯絲」,但你自己認定這就是你的特產,那麽吃的人自己心裏說得過去,也沒有什麽問題,但是如果你非要以此招搖撞騙,那就大錯特錯了。

而對於這類事件,中國法律法規專門出台過相關政策,那就是一塊土地需要經過專門經理人檢查確認,並對其進行記錄和查驗,一旦查驗透過才能拿到「證書」出售自己的產品,否則就是作為詐騙處理,並面臨法律懲罰。

然而,如果賣家的馬鈴薯是真正符合標準的話,那麽從馬鈴薯生長到運輸再到售賣,整個過程都會接受法律部門及監督機構監督,如果最終獲得中國相關機構頒發的「證書」,那這樣賣鹽煮馬鈴薯就是合情合理合法並且還有可能透過它獲得豐厚利潤和經驗教訓升級為「鹽煮馬鈴薯」品牌同樣也是行得通有效益可取!

然而,如今許多馬鈴薯因其自身品質問題已經無法透過轉型升級進行完善,因此,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不如換一塊土地嘗試新的種植方式!

所以沒有什麽是絕對的正確或者錯誤。

關於中國現在購買一塊土地要多少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市場價格中找到答案。

但根據調查,一畝地大約價值數萬元人民幣,而根據2014年的數據,當時全國已有870萬畝土地進入現代流通領域,這項規模非常龐大,因此當需求不斷增延長,價格自然會上升。

據預測,到2030年,這一需求可能會達到2800萬畝,因此隨著投資者不斷湧入這一市場,土地價格將繼續上升,高達數萬乃至幾十萬畝都將成為普遍現象。

然而,這些數位只是預測,而租賃土地所能獲得的價值則完全取決於投資者或受投資者委托管理土地的人。

另外,在考慮作物生長成本時,更加復雜,因為它與不同作物種類、生產規模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專業化程度密切相關。

同樣更復雜的是觀察植物選擇是否合適,那麽涉及到因素更加眾多和復雜,因為它不僅涉及社會文化方面,還包括環境方面、經濟效益方面等。

最後,對於價格期望來說,不同價格對應著不同價值,希望實作個人可行效益最大化,這是合理且有效的方法,但成功與否則取決於市場情況,總體而言,對人類和環境而言,無不合理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