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時代縮影, 昆明市晉寧區舊寨村集體經濟的歷史變遷

2025-01-11三農

舊寨村專業合作社

舊寨村是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的北大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滇池西南岸,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是有名的「魚米之村」,全村村域面積3.34平方千米,轄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1198戶2825人,2020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2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679元,全村步入了小康生活。

新中國成立75年來,舊寨村集體經濟的變遷就是新中國滄桑巨變的一個縮影,集體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

村裏實地采訪,右一為時任舊寨黨總支書記楊曉昆

1949—1978年即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階段。這個時期村裏的集體經濟總體比較脆弱。

1960年中央提出「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後,圍繞「農、林、牧、副、漁」發展集體經濟,這時舊寨主要以水稻、包谷、蠶豆、小麥、油菜、洋芋、紅薯、山藥、胡蘿蔔等農產品為主,舊寨石牌村因地制宜,以捕魚、蝦,種茭瓜、蓮藕、茨菇為主。在發展多種經營的過程中還種植了黨參、杜仲等中藥材,除養殖豬、雞、鴨外,在昆明市外貿局的支持下還養殖奶牛、奶羊、小兔等。當時村裏最有特色的是孵化「種鴨」,年產量在3至5萬只,銷往昆明西山區、安寧等地。石牌村裏當時最好的特產是野生的「金線魚」,日產量在5公斤左右,都被外訂了做招待專家用。

舊寨村原村委老人們回憶查閱相關資料

當時舊寨、青山產的桃、寶珠梨、李子、胡蘿蔔等農特產品主要銷往昆明、海口等地,70年代初期透過市外貿渠道,有少量水果還出口到了香港。

60年代初期,村裏因地制宜開始在耙齒山建采石場,在青山建沙場。砂石料主要銷往昆明、海口水泥廠、省建等單位。當時村裏有6條大船和15輛馬車作為水陸運輸工具。船從滇池運,每條船載重量在30噸左右,陸上由馬車進行倒短到客戶。沙每天運量在70噸左右,年銷量在2.5萬多噸,石料每天運量在250噸左右,年銷量在8萬多噸。

采訪87歲先後擔任原晉寧縣古城公社總會計、村大隊長、黨總支書記李加興講述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

進入70年代後,國家在「四五」規劃中,提出「五小工業」發展(小煤礦、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這時舊寨村的「五小工業」得到快速發展,集體經濟也逐步走出低谷。由於有了手扶拖拉機作為運輸工具,采石場、沙場的產量得到大幅提高,年銷量一度超過10萬噸。後來村裏成立了木材加工廠,為晉寧電力公司等單位定做桌椅、板凳等家具。1976年6月村裏還成立了30多人組成的基建隊,在青山大修廠建廠時承擔擋墻、水溝等土建工程。隨著集體經濟收入的增加,1977年村集體有了第一輛農用車(卡斯車),成為當時古城鎮的第一輛車。交通工具經歷了從馬車、手扶拖拉機、到汽車的變遷。

1978年改革開放後,隨著 集體土地承包制和經營性集體土地增多,村集體經濟發展邁入了快車道,村裏先後建起了青山化工廠、青山飲料廠、朗山山泉廠、鋁銀粉廠、氟矽酸鈉廠等鄉鎮企業,1991年引進台資成立了台資企業——雲峰公司。村集體有了第一輛轎車,成為90年代初古城鎮的第一輛進口轎車。

這個時期,為增加糧食產量,村裏還修建了農田機耕道,提灌站等水利設施,當時的口號是「若要糧食多,海水要爬坡」,就是最好的見證。

隨著農業種植科技的推廣,開始水稻育種育秧、科學種植烤煙、大棚蔬菜、花卉開始出現。

2000年後,由於村體制改革,集體經濟承包制,集體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在加古城鎮撤銷並入昆陽鎮後,鄉鎮企業受到環保等政策的限制,村裏的3家企業被對外承包,2家企業被處置,村集體經濟一度受挫,鄉鎮企業逐步衰落。

2000年—2010年是古城舊寨村裏集體經濟經歷最困難的1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2010年隨著青山工業園區的興起,村集體土地被征用458畝,村裏有了征地補償款。2014年7月村裏成立了勞務專業合作社,與園區合作,開展運輸、勞務派遣等工作,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21萬元。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的深入開展,從2017至2021年5年時間,國家、省、市、區各級政府投入1458萬元補助資金,先後開展了美麗鄉村、「四位一體」、「廁所革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會治理、生態修復、美麗宜居市級精品示範村等一批重點建設計畫,村集體經濟再次換發出了蓬勃生機與活力。

2020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679元,全面進入了小康生活。

(註:本文由先發作者瑯曦文/圖 原稿采訪於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