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山日報】
當傳統苗木市場陷入低價內卷的泥沼,橫欄花農以一根藤蔓為筆,在垂直空間書寫出產業升級的新答卷。
6月9日的橫欄五沙花木基地,暑氣在葉尖凝成露珠,頌益花木場的爬藤植物區卻湧動著破局的生機——兩米高的鐵架上,金銀花藤用卷須編織涼棚;百香果藤間,桌球大小的青果藏在葉脈間;71歲的羅錫輝母親握著修枝剪穿行於炮仗花藤間,剪刀劃過處,露出密密麻麻的秋冬花苞。
垂直空間裏的「綠色商機」
在橫欄鎮,一元錢一盆的袋子苗曾是花農的「安全牌」,但花農羅錫輝卻在十年前盯上了城市綠化的「垂直缺口」。
羅錫輝的母親(左)與記者交流。記者 文波 攝
「那時候去廣州辦事,看到高架橋立柱光禿禿的,突然想到:要是爬滿藤蔓,該多養眼。」他蹲在紫藤苗前,手指比劃出藤蔓攀爬的弧度,「立體綠化不占土地,卻能讓城市‘站起來穿綠衣’——高架橋、小區圍墻、商業綜合體的外立面,哪處不需要這種會開花的‘綠幕墻’?」
這種差異化定位很快開啟市場:當普通袋子苗還在本地市場低價競爭時,羅錫輝的炮仗花藤已透過冷鏈物流「爬」上山東的市政圍墻,紫藤花廊套餐被浙江民宿搶購,甚至珠三角的樓盤樣板間都來客製「網紅花墻」。
數據最有說服力:袋子苗單盆利潤不足五角,而精心管護的爬藤植物單盆利潤可達4-10元,十多畝藤田的收益相當於傳統苗木三十畝。「你看這盆爬山虎,」羅錫輝輕拍一盆根系發達的幼苗,「別看現在不起眼,種在立交橋下,兩年能覆蓋二十平米墻面,園林公司搶著要。」
四季花開的「藤蔓經濟學」
在羅錫輝的育苗棚裏,不同季節的「主角」依次排開:春季的紫藤如紫色瀑布,夏季的茉莉花藤飄著清甜香氣,秋季的爬山虎將染透金黃,冬季的炮仗花則攢足了紅澄澄的花苞。
羅錫輝育苗棚裏的花開得正絢爛。記者 文波 攝
「立體綠化講究‘四季有景’,我們就跟著季節推新品。」羅錫輝的母親指著一片長勢旺盛的金銀花——這種兼具觀賞與藥用價值的藤蔓,盛夏時節既能點綴陽台,又能摘下花瓣煲涼茶,成了都市家庭的「雙功能綠植」。市場的反饋印證著這種策略的成功。每到秋冬,炮仗花藤的訂單量占比超40%,紅彤彤的花串掛滿城市圍墻,成了春節前後最搶手的「吉祥綠植」;而夏季的茉莉花藤則憑借驅蚊功效,打入寫字樓綠植租賃市場,單月銷量曾突破萬盆。
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親戚、工人陸續「轉藤」,橫欄鎮爬藤植物種植面積從十多畝擴充套件至近百畝,形成從育苗、造型到配送的完整鏈條。花農陳大姐捏著剛摘下的百香果,笑得瞇起眼:「一盆藤能結三五個果,客人買回家既能當景觀,又能摘果嘗鮮,比單純賣花劃算多咯!」
波動中的「藤蔓韌性」
然而,今年的樓市低迷給綠化苗木市場潑了盆冷水。羅錫輝的賬本顯示,今年以來訂單量同比下降18%,但他很快調整策略:推出「買十送一」的批發套餐,將部份炮仗花藤轉向庭院綠化市場;與廣東省農科院合作試種耐寒品種「中華紫藤」,拓展北方市場。
羅錫輝的母親在基地行走。記者 文波 攝
「立體綠化是城市升級的剛需,短期波動動搖不了趨勢。」橫欄鎮三沙花卉協會會長吳有根介紹,橫欄目前新引進的「多季開花薔蜜藤」已長出花苞,「下個月這批藤就能推向社群綠化計畫,一株能開三種顏色,抗病蟲害能力比普通品種強三倍。」說話間,一輛標有「橫欄立體綠化」的貨車駛出苗場,車廂裏的炮仗花藤雖未開花,卻已被預訂為某商業體秋冬布景的「主角」。
橫欄的探索揭示著鄉村產業振興的深層邏輯:當平面土地潛力趨近極限時,向上生長的藤蔓不僅攀援著鐵架,更勾勒出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產業升級之路。從田壟到城市天際線的距離,或許就藏在一根會開花的藤蔓裏——它用蜿蜒的軌跡證明,在鄉村振興的座標系中,垂直空間同樣能書寫美麗篇章。
編輯 陳雪琴 二審 朱暉 三審 向才誌
本文來自【中山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