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種水稻、做文創……南京都市圈這場大賽吸引鄉土人才拼技能

2024-09-05三農

9月5日,南京市第七屆鄉土人才技藝技能競賽暨南京都市圈鄉土人才技藝技能競賽舉行。本屆大賽以「創新創優、成長成才、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設定種子檢測技能、水稻種植技能、評茶等7個計畫。經層層選拔,近兩百名鄉土人才在決賽的舞台上大顯身手,不少「老手藝」綻放出新魅力。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獲獎選手將獲得獎金、榮譽稱號、申報評審傾斜、農業專項扶持等一系列豐厚的政策支持。

臥虎藏龍,90後小夥靠創新獲得發明專利

本屆大賽以「創新創優、成長成才、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並首次面向南京都市圈開展競賽,設定種子檢測技能、農產品安全快檢、水稻種植技能、評茶、雕刻和民間(民俗)表演7個計畫。經層層選拔,南京市有140名選手進入決賽;經都市圈各市(區)推薦有59名選手參加3個計畫決賽。

比賽現場藏龍臥虎。在「木雕」計畫比分組域,「90後」高淳木雕非遺傳承人邢誌鵬正聚精會神處理一件龍形木雕。

作為高淳木雕非遺傳承人,邢誌鵬善於創新。現場展示了一幅他創作的「彩木影雕」作品:一只如麗栩栩如生,如頭發絲一樣的羽毛根根分明。這是他結合了漆雕、刺繡、留青竹刻、工筆畫、陰刻,創新出來的「彩木影雕」技法,並於2020年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邢誌鵬表示,希望透過自己這把刻刀,激發高淳木雕非遺魅力,讓它煥發持久生命力。

以賽為媒,帶出更多「田秀才」「土專家」

種子檢測技能、農產品安全快檢、水稻種植技能……當天的比賽計畫充滿鄉土氣息。

水稻種植技能計畫,將水稻種植的關鍵步驟「搬」進了賽場。賽場內擺放著出現不同程度病蟲草害的水稻樣品。「選手需要透過這些實物對水稻的情況做出判斷,並給出防治的方法等。」水稻種植技能計畫主裁判、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剛華介紹,水稻種植技術包括品種選擇、播種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和收獲等方面。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肥力和市場需求等因素進行合理調整和管理。

「本次比賽涉及水稻全生命周期,致力於提高田間管理水平。」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王健生介紹,透過科學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實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讓王健生眼前一亮的是,本次進入決賽的21名選手中不僅有農技服務人員,還有五六名種植大戶。王健生表示,舉辦這個賽項的目的就是以賽為媒,激發種植戶生產熱情,培養出更多「田秀才」「土專家」,同時發掘並推廣優秀品種與技術模式。

不斷創新,「文創魔法師」圈粉年輕人

近年來,豐富多樣文創產品屢次「出圈」。在鄉村振興(文創制作)計畫中,「文創魔法師」們讓沈澱千年的傳統文化變成了消費新時尚。

南京繩結藝人蓋靜展示了一系列創新改良、極致精巧的繩結作品,發飾、耳飾、項鏈……既精美又實用。

蓋靜在繼承了中華繩結藝術的傳統規律、色彩特征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特別是針對年輕人審美,將時尚元素融入傳統技藝當中。「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幾乎都可以透過繩結技藝來表達。」在蓋靜看來,傳統的非遺技藝必須透過創新才能走進大眾視野。她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創新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這個行業並加入進來。

獲獎選手將獲得一系列政策支持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舉辦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大賽是深入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計劃落地見效、激發鄉土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實作富民增收目標的具體行動。

作為培養高素質鄉土人才的重要品牌賽事,南京市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技藝技能傳承與現代文明創新、競爭選拔與表彰獎勵相結合,參賽計畫特色鮮明、創意獨特、競爭力強,涉及傳統工藝、種植養殖、鄉村經營管理、農業技術套用等多個領域。

獲獎選手將獲得獎金、榮譽稱號、申報評審傾斜、農業專項扶持等一系列豐厚的政策支持。比如對競賽各計畫一等獎的選手,由市人社局頒發「南京市鄉土人才技能大師」證書,優先推薦申報省、市級鄉土人才建設計畫和鄉土人才專業技術職稱。各計畫符合條件的前三名選手,可按程式向市總工會申報「南京市五一創新能手」。涉農領域獲獎選手,可優先推薦相關農業專項扶持。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京市人社部門將以大賽為抓手,持續加強鄉土人才平台建設,緊扣鄉村振興戰略和傳統技藝弘揚,不斷完善鄉土人才培育機制,統籌推進各類鄉土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批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土專家」「新農人」。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