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雲新聞】
在滇西北雲嶺深處的劍川縣,古老的白族文化與蓬勃的青春力量碰撞出耀眼火花。位於劍川古城中雙龍巷的「劍川縣青年返鄉創業園」,如同一座磁石工坊,吸引著羅威、張海勇、楊傑等青年返鄉築夢。在團組織的引領與支持下,這群年輕人以青春為筆、奮鬥為墨,在鄉村振興畫卷上書寫著屬於新時代的創業傳奇。
羅威:從「獨行俠」到「領路人」的平台搭建之路
1997年出生的白族青年羅威,大學期間便展露商業敏銳度。2019年,他承包北方民族大學校內桶裝水供應,帶領同學組建配送團隊,憑借勤勞與魄力賺到創業「第一桶金」,也埋下返鄉創業的種子。2020年大三時,疫情阻斷跨境電商計劃,卻讓他將目光投向家鄉滯銷的紅心馬鈴薯。他果斷轉型電商,入駐拼多多平台,日均發貨超6000單,年銷售額突破50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馬鈴薯哥」,助力200余噸劍川馬鈴薯出山。
創業路上的艱辛,讓羅威深知集群發展的重要性。2021年11月,他在共青團劍川縣委指導下成立劍川縣青年創新創業協會,次年創立大理青創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形成「協會+園區+公司」三位一體營運模式。創業園免費提供辦公場地、直播裝置及創業培訓,設立青基會公益迴圈金及共青團扶持資金共200萬元,推出「青創合夥人計劃」,透過資金入股、資源整合與青年聯營創業。協會團總支下設18個企業團支部,凝聚120余名團員青年,形成「青年先鋒崗」攻堅力量,在直播助農、計畫建設中發揮帶頭作用。
截至2025年,園區入駐企業75家,會員企業年產值達7000萬元,直接帶動就業286人。羅威帶領團隊打造多個自營計畫:投資800萬元的青創酒店預計2025年暑期營業,40間客房瞄準旅遊市場;「青字號」花心馬鈴薯片透過電商月銷超10萬袋;青創財稅與大理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合作,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這些計畫不僅實作經濟收益,更透過「721分配模式」激發青年積極性,培養出一支懂營運、會管理的青年隊伍。
張海勇:文化賦能鄉村的跨界創新者
返鄉青年張海勇以新媒體賦能家鄉,2021年創立雲南星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營農產品直播。一次非遺甲馬拍攝經歷,讓他萌發「咖啡+非遺」的跨界靈感。他在古城冷清街巷租下倉庫,改造成劍川首家咖啡店「星野咖啡」,設定甲馬體驗區,以「文化體驗+輕消費」模式吸引遊客。盡管初期質疑聲不斷,但憑借獨特定位,店鋪迅速走紅,成為古城文旅新地標,單日最高接待遊客超300人次。
創業園為張海勇提供免費辦公場地,團縣委協調縣文旅局將甲馬體驗納入旅遊路線,並透過「青創合夥人計劃」註資支持其開設第二家分店「薌野廚房」,主打非遺主題餐飲。如今,兩家店形成「咖啡體驗+非遺手作+文創零售」矩陣,帶動5名村民專職從事甲馬制作,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此外,其傳媒公司承接園區30余家企業直播業務,構建「文化傳播—產品銷售—就業帶動」閉環。
張海勇將視野延伸至農產品深加工,開發「花心馬鈴薯片」等文創零食,結合白族紮染元素設計包裝,透過抖音、視訊號等平台直播帶貨,單場最高銷售額達15萬元。他還發起「古城咖啡文化節」,聯合創業園青年舉辦非遺市集,吸引周邊遊客超萬人次,形成「文化IP+消費場景+青年創業」的協同效應。團縣委組織的新媒體培訓為其團隊提供了短視訊制作、直播營運等技能支持,成為計畫破圈的關鍵助力。
楊傑:以餐桌為紐帶的鄉村振興弄潮兒
曾就職於劍川縣民政局的楊傑,在沙溪古鎮遊玩時發現旅遊配套空白,2020年毅然辭職創辦「劍川林風湖院餐廳」。創業初期,他面臨管理經驗不足、客源不穩定等難題,創業園為其匹配餐飲管理導師,申請共青團「青年創業貸款」20萬元,並透過團縣委組織的短視訊培訓提升線上行銷能力。餐廳憑借本地食材與白族風味迅速開啟市場,年營業額突破150萬元,帶動3戶村民開設農康寶。
在創業園支持下,楊傑逐步拓展商業版圖:在麗江開設「玉膳軒餐廳」,主打劍川火腿等特色食材;成立「劍川豪傑裝飾公司」,承接鄉村民宿裝修業務;拿下「沙溪故事書信咖啡小院」經營權,打造「餐飲+文創+咖啡」復合空間。2024年,他成為「青創合夥人計劃」首批成員,與園區共同投資沙溪古鎮旅遊計畫,探索「餐飲+文旅+住宿」一體化模式,預計年接待遊客超5萬人次。
楊傑的創業歷程始終貫穿「聯農」理念:餐廳食材80%采購自周邊農戶,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直供模式;發起「沙溪青年創業聯盟」,吸納20余名創業者交流經驗,其中5人透過創業園與團縣委合辦的青年創業訓練營培訓,成功開設民宿、手工作坊。他常說:「一個人富不算富,帶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本事。」
劍川縣青年返鄉創業園的蓬勃發展,得益於共青團組織的全程賦能:從創業初期的政策解讀、資金對接,到中期的技能培訓、資源整合,再到後期的計畫孵化、品牌推廣,團組織始終是青年創業者最堅實的後盾。園區內,「青創課堂」年均開展培訓20余場,覆蓋青年超500人次;「青年直播間」日均直播時長超8小時,成為劍川農產品上行的核心渠道;「青創合夥人計劃」模式被共青團雲南省委列為典型案例,吸引全省多地創業園區前來交流學習。
在劍川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創業園的燈火常亮至深夜。羅威、張海勇、楊傑們圍坐在一起,討論著新一季的直播選題、民宿改造方案或是農產品深加工計劃。他們的故事,是劍川青年與家鄉的「雙向奔赴」——青年以創意啟用鄉村資源,鄉村以沃土成就青年夢想。當青春的熱血融入田間地頭,古老的劍川正在煥發新的生機,而這,正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模樣。
雲南日報-雲新聞記者:吳沛釗
編輯:黃世俊
稽核:謝祥睿
本文來自【雲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