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地一位貧困戶在領導慰問時直言:「下次你們別來了,直接給我打點錢就行。」這一句話讓不少人感到心酸又無奈。原本是領導帶著物資上門慰問,卻沒想到貧困戶會有如此坦率的回應,這背後折射出的問題耐人尋味。貧困戶的這番話,無疑揭開了部碎形式主義的面紗——他們需要的是真正的支持,而不是一堆走過場的物資。

自扶貧政策推行以來,確實帶來了許多實質性改變,許多貧困家庭因政策受惠,逐漸走向了小康。但伴隨時間推移,也有一些地方的扶貧工作變成了「來慰問、送物資」這種固定流程。每次慰問活動,無非是領導們帶著慰問金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上門,與村民聊上幾句,留幾張照片,然後便完成任務。然而,這些「走形式」的做法,是否真的切中了貧困戶的需求?

「下次別來了,直接打錢。」從某種角度看,貧困戶的態度帶有些許無奈,甚至隱含了對形式主義的質疑。畢竟,他們需要的是能夠幫扶長遠發展的機會,而不是臨時補給的物資。一次次的走訪和「慰問金」看似給了他們幫助,但長期下來,或許只是在外人看來過得「體面」一些,背地裏,貧困的根本問題依舊未解。這種形式主義的「慰問」或許反而讓他們感覺被「應付」,甚至在鄰裏間產生自卑和尷尬。

貧困戶的那句「直接打錢就行」,不僅僅是情緒的表達,更是對扶貧政策落地的真實反饋。要想避免類似「尷尬」的情況不斷發生,真正達成「脫貧」的目標,或許需要的是從實際需求出發的幫扶,而非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主義的做法終究解決不了問題,扶貧需要的是切實有效的舉措,而非一次次的「慰問」。面對這樣的「心聲」,是時候認真傾聽並作出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