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已收獲小麥1.48億畝,進度過四成,夏種夏管也正同步展開。在田間地頭,各地也在向科技要產能,助力全年糧食豐收。戳視訊,一起解鎖農業現代化裏的豐收密碼↓↓↓
數位氣象讓三夏更「聰明」
今年,各小麥主產區透過構建「空天地」氣象監測網路,精準預判天氣、搶抓收獲「視窗期」,提高麥收速度。當記者來到安徽省氣象局時,正趕上氣象和農業農村部門在召開線上農情排程會,大家正在討論近期的降雨過程。
安徽省氣象局農業氣象中心正高級工程師 琚書存 :我們提前5天制作了基於縣域精細化的農機適宜度收獲的服務產品,為農機手跨區作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決策依據。
那麽,精準的農業氣象預報是如何實作的呢?工作人員介紹,安徽全省已布設了65個高標準農田氣象監測站和85個自動土壤水分監測站。透過平台演算法,這些站點收集的氣象數據與農田監測數據深度融合,每天生成包括夏收適宜度預報、幹熱風風險等級在內的十多種數位化農事指導產品,預報精度可達一公裏範圍。
總台央視記者 李嘯虎:在合肥肥東縣的一片高標準農田裏,平台上的監測數據就是透過氣象裝置進行收集的,相較於普通的氣象監測站,它增加了對水田環境、土壤溫度濕度、作物長勢和光合作用等數據的監測。
正是基於精準的氣象預報,安徽全省組織「北機南下」加快雨前搶收,同時調集履帶式收割機準備雨後搶收,有力保障了夏糧豐收到手。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局副局長 汪振乾:我們今年的進度比去年快近40個百分點,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年小麥的成熟期相對提前,我們也根據氣象情況引導各地搶收快收。
無人機送秧苗
科技範兒助力水稻插秧
而在吉林水稻主產區梅河口,今年當地采用空中運送秧苗的方式,讓無人機化身「空中快遞員」。
無人機透過鎖鏈將50多公斤秧苗從運苗車上穩穩吊起,隨後迅速、精準地將秧苗盤拋落到指定位置上,這一操作有效避免了人工往返取苗、插秧機等苗的時間損耗。
AI賦能智慧田管
科學指導精準種田
隨著AI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農田也變得更加「智慧」。在湖北宜昌,農民透過一部手機,巡田有智慧「管家」,種植有科學指導,人工智慧技術的加持,讓農民種田不再「看天吃飯」。當地農業服務公司開發的智慧農業軟體裏,匯集農場遙感、精準氣象、病蟲測報等功能,利用各種大數據指導農民科學種田。
湖北枝江問安鎮萬水橋二組村民 王開兵 :坐在家裏就能看,有什麽問題手機上就提醒我們了,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自己抽時間到有問題的地方看一下,覺得拿不準的就請教下農藝師,方便多了。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