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養豬成本逼近6元/斤,豬價跌勢難改?

2025-06-11三農

牧原股份最新公布的5月銷售數據顯示,其生豬養殖成本今年逐月下降,5月觸及約12.2元/公斤,環比再降近0.2元/公斤。牧原將成本下降歸因於生產環節的持續最佳化。今年4月,神農集團高管表示,規模企業未來養豬成本能做到10元/公斤。

其實,這並非個例。在生豬供應過剩的情況下,成本控制能力正成為中國養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直接折射出生豬產能持續過剩的市場格局。

五礦期貨農產品分析師王俊表示,成本競爭白熱化,源於行業「內卷」程度不斷加深,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市場普遍看跌未來豬價。「養殖企業對豬價的控制力較弱,為了保持自身競爭力和市場份額,控制成本就成了關鍵,只有控制住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到最後。」他說。

對於養殖企業而言,成本低於同行直接等同於利潤高於同行,從而奠定有利競爭。因此,降低養殖成本早已成為生豬養殖企業長期的核心戰略目標。

據中信建投期貨養殖分析師魏鑫介紹,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養殖企業無法對豬價進行有效控制,能控制和調整的主要還是飼養的效率與成本。因此,降低成本必然成為養殖企業的核心發力點。

近年來,行業處於「豬周期」底部,養殖成本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生存能力。

「可以說,成本較高的養殖企業在豬價下行周期中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和現金流斷裂的風險。此外,近三年以來,中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始終高於正常保有量,行業產能充足,豬價上行機率較低,因此很多養殖企業開始在成本端發力。在同質化的生豬產品中,透過控制成本,打造差異化有利競爭。」中信期貨研究所生豬高級分析師李藝華表示。

6月以來,生豬市場情緒低迷,現貨價格再創本輪下行周期新低。李藝華介紹,結合期貨盤面來看,當前生豬期貨遠月合約仍貼水現貨,表示市場對下半年的豬價仍存悲觀預期。「供應是主導‘豬周期’變化的主要因素,判斷周期何時見底,需要關註全國母豬產能何時見頂、新生仔豬數量何時下降,上遊供應開始減少是未來生豬供應趨緊的訊號。」她說。

在魏鑫看來,近期豬價雖然觸及短期低點,但並沒有徹底扭轉目前供大於求的市場格局,因此市場存在「還要跌」的預期是比較正常的。展望後市,他認為,產能方面,一方面關註能繁母豬存欄量,另一方面要重點關註仔豬的供應情況,仔豬供應環比增長意味著未來生豬供應持續增長。產量方面,重點關註壓欄和二育情況。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豬價觸底需要部份企業被動去產能或‘縮表’,這通常會在一輪‘豬周期’末尾發生。」魏鑫說。

值得註意的是,即使豬價近期持續走低,但受養殖成本下降影響,上半年以來養殖企業盈利水平仍處於近年同期偏高的位置。王俊表示,即便6月市場出欄積極性增加,豬價持續下行,但行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仍未發生,「因此可以說當前豬價下跌只是開始」。

此外,能繁母豬存欄量已連續13個月回升。魏鑫表示,在利潤尚存的情況下,行業產能「出清」尤為困難。按照「豬周期」運轉規律,要實作產能出清,需要行業出現整體性的產能收縮。

「按照目前的市場趨勢,盡管豬價緩慢下移,但成本也有下降空間,可能造成‘熊市’時間更長,最終導致產能‘出清’節點延後。」魏鑫說。

李藝華也認為,當前生豬自繁自營仍有利潤,養殖企業的杠桿率、流動性等財務情況較去年有所改善,因此行業暫不具備主動去產能的動力。但隨著近期豬價進一步下跌,自繁自營利潤逐漸向盈虧平衡線逼近,若下半年供應壓力導致豬價繼續下跌,養殖主體虧損後行業可能出現整體性的產能去化。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