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農村窮困地區大移民 衛生綜合治理 廁所改造工程 合村並居 新型社群

2024-02-13三農

龍年春節話鄉村振興

文/清平樂

龍年春節照例電話拜年。銀川到邳州老家1400余公裏,春節專門回去給舅舅姨姨們拜年,幾乎不太可能。除了距離遙不可及,拜年的成本太重,包袱壓力山大。

我有四個姨姨,早些年三姨因病去世了,但是,三姨夫身體很健康,活到80多歲,前年去世了。三姨不在了,三姨夫還是要探望的。

我有四個舅舅,三個舅舅年齡比我大,小舅比我年齡還小,年齡不是問題,關鍵是舅舅就得拜年。

我的四個姨姨和四個舅舅都在蘇北農村生活,土裏刨食,辛勤勞作,皆是本分人家。算上我家,九個家庭的第二代人口超過了25人,家族龐大,人數眾多。

這第二代人中,只有5人考上大學。其中,舉家搬遷到城市的兩家人,在城市有正式工作和生活的9戶人家,占比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人文化水平不高,多以居家種地為主,以外出打工為輔,家境並不是太富裕,也就是衣食無憂,基本上解決了溫飽。所以,土地對他們來講就是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就是延續和發展的「母體」,須臾不可分離,永遠都不能喪失。

這十年來,鄉村全面綜合治理,面貌日新月異,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主要表現在:土地耕種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生活保障覆蓋面越來越廣。吃菜有肉了,買菜有錢了,有病敢看了,住房改善了,出行買車了,人情禮節也越來越重了。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工程勢在必行,建設美麗鄉村贏得民心符合民意,廣大的農民人心向往,翹首企盼,憧憬著無限美好的未來生活。比如,村衛生綜合治理,廁所改造工程補貼,符合條件的應保就保,低保覆蓋到真正的低保戶。然而,在具體操作層面,地方基層往往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甚至不切實際的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熱衷於做表面文章、搞面子工程,為自己升官發財「修路搭橋」,農民心生怨恨,但是,迫於壓力又往往不敢發聲。農民作為弱勢群體,怎奈有一百個不願意也都是敢怒不敢言。

地方大搞遷村集中建設並居點,實行新型社群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在 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不能搞一刀切,還是要視絕大多數農民的自願而定,量絕大多數農民的財力而行,實事求是,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決不能強行命令,粗暴拆遷,更不能一下子「掏空」了農民的「錢袋子」,甚至借機斂財搞腐敗。

據說,鎮裏實行先拆遷、後安置、按照政策補償的辦法強制執行。不管農民願意不願意,都要簽訂搬遷安置協定,表明自願行為,在房屋安置過渡期間,自由選擇投親靠友或者租房居住,什麽時候新社群的房子統一建好了,再予以分配安置。分配安置的新房子還要交房款的差價,拆遷補償款交差價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這就等於置農民的利益不顧,明目張膽的搜刮農民的血汗錢,也同時打亂了農民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為什麽農民不願意搬遷呢?因為,農民現在有吃有喝,生產生活穩定且有安全感。一旦拆掉了原有的舊房屋,勢必增加不必要的一大筆支出。而且,農民暫時沒有了穩定固定的住所,新農村社群的房子什麽時候能建好?什麽時候能住進去上?兩年?三年?都是未知數。

農民最主要的是擔心房款差價太大,到底要補交多少心中沒數。按照搬遷安置方案規定,改善了住房條件,應該補交差價。但是,補交的標準是多少,讓農民心中沒有定數。農民的拆遷補償款不夠支付怎麽辦?錢從哪裏來?新樓房蓋好了,農民的生產農具、拖拉機、三輪車、收割機等等怎麽辦?還能不能養雞養鴨養羊餵豬?農民平時的副業沒有了,還叫不叫農民?

農民的憂慮還在於,搬遷上樓後的生活怎麽正常維系下去。那時候,農民吃一根蔥都要花錢去買,農民的現金流從何而來?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沒有收獲就沒有現金流。收獲都是有季節的,生活支出卻是每天都不能隔斷的。這些矛盾怎麽解決?

我前年清明陪老人家回去,聽到農民議論紛紛,顧慮重重,似乎既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憧憬,又對現行政策充滿了困惑和不滿不安。

我想說,上面再而三的強調,合村並居搬遷不能違背民意。我們一定要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多想一想,多傾聽農民的心聲,要把好事辦好,要讓廣大的農民像吃了定心丸一樣心情舒暢。兩好歸一好才叫真正的好!

2024.2.12(圖片來源於網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