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編輯:夏有喃風
近幾年,各種各樣的教大家如何用最少的錢度過一天的貼文火遍了互聯網,這種貼文也被大家調侃地說成是「窮鬼攻略」。
早上兩個包子,中午麥當勞「窮鬼套餐」,晚上吃兩個饅頭再蹭一口舍友的面湯,窮鬼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靠40元過一天的日子我們想象得到,但靠40元過一個月的日子,你能想象的出來該怎麽過嗎?
安徽省嶽西縣的藥公廟,香火一直不算旺盛,尤其是在80後小夥王先凱到來之前,這裏一度荒廢,幾乎成了空廟。
2014年,王先凱正式成為藥公廟的「住持」,他每月只有幾十塊錢的收入,最少的時候甚至只有40塊錢,這錢還得包括廟裏日常所需的香火錢。
很多人不理解,覺得王先凱簡直是在「自我隔離」,甚至有人說他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壓力才選擇出家的。
但對於王先凱來說,他的內心深處,隱藏著一個難以言說的秘密,一段讓他無法釋懷的人生經歷。
時間倒回到1985年,王先凱出生在一個極其貧困的家庭,家徒四壁,生活困苦。
對於王先凱來說,童年的記憶並沒有多少快樂,更多的是生活的重擔和無盡的孤獨。
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因病去世了,這對於年幼的王先凱來說,無疑是沈重的打擊。
母親的離開,讓他過早地體會到了人世的無常和生命的脆弱,童年的陰影也從此在他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
母親去世後,王先凱只能和父親相依為命,可他父親平日裏要工作,所以沒人照顧他,家務做飯什麽的瑣碎事都壓在他身上。
生活的艱辛讓父親變得越來越暴躁,時常把對生活的怨氣發泄到王先凱身上,而王先凱只能默默忍受,他開始變得沈默寡言,性格也越來越孤僻。
又過了幾年,家裏的日子更苦了,為了生活,王父不得不把王先凱過繼給自己那在城裏工作的弟弟撫養。
來到叔叔家後,王先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仿佛一下子來到了天堂。
叔叔待他視如己出,不僅在物質上給予他最好的照顧,更重要的是帶給了他一種從未有過的父愛。
在叔叔的影響下,王先凱逐漸走出了童年的陰影,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正當王先凱以為自己的人生將會慢慢好起來的時候,叔叔卻因病去世了。
叔叔的去世,對王先凱的打擊是巨大的,叔叔對他來說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他灰暗的前半生,可如今這束光,熄滅了。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覺得自己的世界又一次崩塌了,他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麽。
叔叔去世了,沒人能再供他上學和吃穿,自己那個親生父親更是指望不上。
所以為了生存下來,王先凱不得不忍痛輟學打工,他輾轉去到別的城市,在工地上做著最苦最累的活,只為了那一餐溫飽。
然而,盡管他已經是拼了命的工作,但生活的重擔和精神上的空虛,依舊讓他感到無比迷茫和痛苦。
時間就這樣在他那如一潭死水般的生活中慢慢流逝,直到2010年的一天,王先凱在一次爬山時意外墜落,幸好被附近一座寺廟的僧人救起。
在寺廟養傷的那段時間,王先凱被寺廟裏寧靜的氛圍和僧人們慈悲的心態所感染,他開始接觸佛法,並從中找到了心靈的慰藉。
陣陣梵音縈繞於耳邊,縷縷松香讓他久違的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他猛然覺得,也許出家修行才是他最終的歸宿。
在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內心掙紮之後,王先凱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遁入空門,出家為僧。
他來到家鄉附近偏僻的藥公廟,主動請求留下來守廟,前任住持答應了他的請求。
但住持與他有言在先,藥公廟太窮,開不起薪資給他,但功德箱裏的香火錢可以任他取用。
說白了,王先凱往後的日子能過得好不好,全看寺廟裏的香火旺不旺。
可本來燒香禮佛的人就一年比一年少了,而且藥公廟也不是什麽名氣大的古剎,位置更是偏僻的要命,自然也就沒什麽香火。
藥公廟每個月的香火錢多則一千,少則幾十,最少的一次王先凱把功德箱倒扣過了,也就摸出了40塊。
所幸的是,王先凱在寺廟後面耕了兩畝田,倒不至於餓死,但想要過得好一點,那就是甭想了。
白粥鹹菜是王先凱的飲食標配,偶爾想改善夥食就去山上挖野菜吃。
盡管廟裏香火冷清,生活清苦,但他卻甘之如飴。
他每天早早起床,誦經、打坐、修行,過著簡單而規律的生活,他不再為世俗的欲望所困擾,在青燈古佛的陪伴下,他終於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然而,王先凱的選擇並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尤其是他的父親。
當父親得知兒子出家的訊息後,氣憤地趕到寺廟,要求王先凱還俗回家,結婚生子,為他養老送終。
面對父親的苦苦哀求,王先凱的內心充滿了掙紮和痛苦,他知道自己虧欠父親太多,但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將此生奉獻給佛祖。
最終,王先凱沒有選擇妥協,他拒絕了父親的要求。
他明白,自己選擇了一條與世俗不同的道路,這條道路註定充滿荊棘和考驗。
但他相信,只要自己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終將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
王先凱的故事,或許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個縮影。
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每個選擇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苦衷和堅持。
無論是選擇入世還是出世,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找心靈的平靜和解脫,而真正的解脫,不在於外在的環境,而在於內心的強大。
參考資料
鳳凰網資訊:【33歲居士獨守山廟 靠香火錢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