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余雪成|編審|授權刊發|
請加關註隨時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註:「根秧」,十堰方言,意為事情的來龍去脈。本文指十堰市城郊蔬菜種植的發展歷史
民以食為天,食以蔬為要。蔬菜產業是中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份,對於保障民生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堰城郊的蔬菜種植產業發展歷程,伴隨著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影響著二汽東風職工和廣大市民的生活品質,在建市初較長時期,為地方發展保供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1978年三堰
一、明清時期已有種植記載,零星種植、自食為主
十堰城區的農業種植歷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農業種植歷史悠久,歷史脈絡清晰,種植品種豐富。十堰城區版圖原屬鄖陽府鄖縣,為鄖縣西南的西鄉、南鄉地域。轄區內主要是黃龍、十堰兩處人口集中、較為繁華。黃龍鎮有巡檢司、千總駐紮,十堰保設有公廨,各保設有保長、甲長管理地方事務。
明清時期該範圍也是官方屯田和移民墾荒種地的重要區域,鄂西山區吸引了大量的外地移民在此耕種、生產,豐富了當地人口結構的同時促進了商業經濟發展。尤其是康熙年間推行「茲生人丁,永不加賦」和雍正實施「攤丁入畝、地丁合一」及官方提供耕牛、種子等一系列政策,極大的促進了農業耕種和人口的發展,歷史達到了鼎盛時期。大量移民的到來,不僅使得大片土地得以耕種,也帶來了各地的農業種植技術,作物品種,但受限於社會條件和封建制度的制約,更多的是種植糧食作物,解決口糧吃飯問題,蔬菜幾乎是農家零星種植,滿足自食,商品甚少。
清同治五年(1866年)【鄖縣誌】卷四物產
據明萬歷【鄖陽府誌】卷之十二(物產)記載蔬類有:蔥、韭、蒜、茄、蘆、芹、王瓜、冬瓜、芥、絲瓜、木耳、筍、青菜、白菜、萵苣、白菜花、茼蒿、菠菜、辣椒、苦瓜、南瓜等50余個品種,但部份蔬菜種植區域不同,鄖陽府所屬七縣在各縣都有種植的蔬菜品種只有13種。【十堰通史】中這樣寫道:七縣以山地居多,「平疇水田十居一二,山農所恃以養饗者,麥也、蕎也、粟也,要以玉屬(包谷)為主,至稻麥唯士宦與市厘之民得食之」。
清代鄖陽府轄區的村店、市鎮以及人口規模、耕地面積均比明朝時期發展更快,包谷、紅薯、洋芋也在高山坡地普遍種植,順應了清中期人口膨脹、生計困難、農業墾殖擴張的需求,攔河築堰,興修水利,水稻等農作物產量有很大提高。清同治五年【鄖縣誌】卷四(物產)記載蔬菜有:白菜、油菜、芥菜、韭、蔥、薤、蒜、竹筍、胡荽、莧、菠菜、蘿葡、姜、茼蒿、芋、薯、匏、南瓜、菜瓜、黃瓜、冬瓜、萵苣、絲瓜、苦瓜、茄、山藥、百合、紫菜、黃花菜、辢子、茴香、秦椒、木耳、香蕈、地耳。
二、二汽、襄渝三線建設,打破改變十堰蔬菜種植格局
建國前後,商品蔬菜生產僅有黃龍鎮、十堰鎮及花果園附近少數農戶種植,生產隊每年安排少量的蔬菜生產面積,技術陳舊,產量很低。1966年11月20日,饒斌帶領二汽籌建處從老營搬到十堰一處叫十堰埡子的地方,並正式掛牌辦公,拉開了二汽建設和十堰發展的序幕,堅持「靠山、分散、隱蔽」與經濟合理相結合的原則,建廠範圍劃定在:東起白浪,西抵堵河,北至劉家溝,南到梘堰溝,東西長20余公裏,南北10余公裏內。1967年6月6日,設立「鄖縣十堰辦事處」劃出鄖縣的十堰、黃龍兩區和茶店區的茅坪公社歸鄖縣十堰辦事處管轄,十堰城區的版圖範圍也自此形成。
隨著二汽、襄渝鐵路十堰段、黃龍灘水電站等一系列三線建設工程的全面鋪開,十多萬建設人員匯集十堰、黃龍。蔬菜供應成為了當時最頭疼的問題,當時流傳著「十堰十大怪,紅薯葉子當菜賣」的順口溜,生動的反映出當時蔬菜短缺的狀況。1969年建市後,受城市建設放射線最大的仍然是蔬菜,加上二汽建廠占用了大量農用耕地,透過「占地還田、興修水利、提高單產等措施,采取了「大河一條線、小河靠邊站」的平整土地、擴地墊田等方法,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使農業生產穩中有升。
1994年【十堰市農牧誌】
同時市委、市政府把蔬菜生產擺在首位,成立十堰市蔬菜領導小組,下設蔬菜辦公室,制定蔬菜生產經營方針,即就地生產、就地供應,劃片包幹,落實供應,工廠建到哪裏,蔬菜就種到哪裏。全市蔬菜播種面積,從建市初的5595畝,至1970年擴大增長到8682畝,年總產量1800.5萬斤。發展了十堰公社埡子大隊,十堰大隊、二堰大隊、三堰大隊、五堰大隊、張灣大隊、謝家大隊;七裏公社日光大隊;紅衛公社王灣大隊、紅衛大隊;花果公社花果大隊;茅箭公社顧家崗大隊;白浪公社光明大隊、馬路大隊;黃龍公社星星大隊、燎原大隊等72個專業的生產隊。
1971年,為建立固定蔬菜生產基地,保證市場供應,市革委會根據「城鄉結合,工農聯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布局原則,將城區和近郊廠區附近31個大隊和165個生產隊轉為蔬菜隊,同時規定,凡是征用菜地要實行先占後補的原則,經市革委會批準方可征用。蔬菜生產隊從單純糧菜兼種為主,轉變為專營蔬菜為主。1972年市革委會規定「以需定產,產銷大於銷;實行計劃種植,計劃上市,計劃價格,統購包銷」的政策。
全市蔬菜總產量3997.5萬斤,其中專營菜地8285畝,總產量3781萬公斤,上市量3388萬公斤,當年三、四季度,市內蔬菜首次實作基本自給。1973年市內蔬菜除滿足市場供應外,首次支援武漢、黃石、襄樊等地鮮菜52萬公斤,受到了國家商業部的通報表揚,並將十堰市列為全國35個大中城市蔬菜、供銷聯系點之一。1975年12月,國家農業部、商業部聯合在十堰市召開了全國九省三線工礦區蔬菜產、供、銷工作經驗交流會,十堰的工作經驗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稱贊。
1994年【十堰市農牧誌】
隨著城市建設和工業,交通征地,市區和近郊大片老菜地北相繼征用,據統計:1973年至1984年先後征占老菜地8618畝,其中1984年征用菜地達到了1700畝,蔬菜產量波動。1983年後,市政府把菜地布局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逐步加強白浪、黃龍、茅坪等東西北三大片區新菜地開發與建設。擴大菜地面積,加快菜地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引進良種,采用新技術,專營蔬菜隊蔬菜生產持續發展。在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遭遇到自然災害的襲擾,較大的一次是:1980年6月24日,堵河河水暴漲,黃龍灘水庫開啟泄洪閘6個,下泄流量為1.13萬立方米/秒,壩下水位177.9公尺,4小時沖毀菜地2000多畝,大峽公社三合大隊新建的獅子灘地120多畝被沖毀。
1994年【十堰市農牧誌】
1985年至1990年新開辟菜地7014畝,興建大小棚面積1000畝,建立地熱加溫大棚育苗點17個,新建噴灌面積1450畝,平整土地3050畝,1986年市政府撥款在白浪、黃龍兩片區新建鍍鋅鋼管大棚40畝。至1990年末,市內專營菜地達到1.32萬畝,一季園0.12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6845萬公斤,其中專營蔬菜組總產量5613.9萬公斤,上市量達到4960.6萬公斤,城市人均日供應485,6克。1986年起,為彌補市內菜地不足的狀況,在鄖縣柳陂鎮開辟外埠蔬菜地300畝,市蔬菜公司在該基地設1個總站、三個分站。1990年市農業技術中心蔬菜研究室從武漢引進遮陽網栽培技術,首次在白浪塘村、黃龍鎮黃龍灘村、石橋村3處對芹菜、包菜進行夏季育苗,試驗成功。
全市蔬菜供應基本實作數量充足、品種多樣、春秋不慌,蔬菜種植無論從基地建設、種子生產、栽培技術、引品改良、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先進經驗,徹底改變打破了十堰蔬菜種植的格局,同時全市形成了蔬菜、糧食、油料全面發展。柑桔、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桑蠶、龍須草等山區特產也得到鞏固發展,尤其是龍須草這個被稱為鄖縣「三大寶」(包谷、紅薯、龍須草)在建國後,實作了人工種植,突破傳統用途並在黃龍鎮建立專門從事龍須草加工的「草繩社」。三線建設的布局,二汽的建立發展促使,全市農業種植體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改變了山區落後的條件。
三、氣候適宜、水質優良,蔬菜等農作物品質極具本土特色
十堰市境內位於南北交匯地帶,屬北副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決定光、熱、水分配,促使山區具有獨特的小氣候特點。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秋兩季接近,春季升溫快,冷暖變化大;夏季雨熱同季,但降雨不均;秋季降溫迅速,秋雨連綿;冬季少雨雪,冬暖少嚴寒,立體氣候十分明顯。
十堰地處秦嶺和大巴山區余脈,整體地勢呈南高北低,城區地勢為東高西地,溝壑縱橫,河網密布。地勢分為河谷平地區、丘陵區、低山區、中山區、高山區,其中河谷平地區是境內集中連片的「開闊地」,主要分布在老白公路沿線,犟河、神定河、百二河、馬家河、茅塔河、大峽河等河流沿線,光、熱、水、土條件較好,土壤以水稻土、潮土居多,是十堰城鎮工廠集中區和城郊蔬菜產區。丘陵和山區適合盛產桐油、生漆、柑桔、龍須草。旱地以玉米、小麥、紅薯、黃豆、花生為主。
1994年【十堰市農牧誌】
在氣候方面,日照由於地貌和海拔高度的不同,均有差別,白浪至黃龍沿襄渝鐵鐵路線以北的低山和丘陵區為年日照高值區,光能總放射線量和利用率是鄂西北最佳區域之一。氣溫高溫中心在堵河流域,由北向南逐漸遞減,晝夜溫差大,無霜底山河谷240天左右,熱量比較豐富,堵河、犟河低山谷為溫熱區,神定河、馬家河、茅塔河中下遊為低山、丘陵河谷區。降雨適中,季節分配不均,漢江秋汛,雨季較長。同時伴隨幹旱、淹水、連陰雨、低溫凍害、冰雹等災害氣候。
黃龍鎮蔬菜基地
十堰市獨特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環境、充沛的水資源形成的最佳生態環境,適合於農、牧、林、特綜合發展。但隨著高速、機場等交通設施的完善便利,在架起山區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同時,外地大量的農產品進入十堰,本地農產品尤其是本地蔬菜的規模小、品種雜、產量低和缺乏龍頭帶動的短板逐漸顯現,逐漸失去了競爭。
不過本地蔬菜等農產品也具有原生的山水優勢,尤其是河谷地帶的小地域氣候特點,優良的水質,使農作物的生長、品質具有鮮明的本地特色。長期以來城郊「菜籃子」,比如黃龍鎮綠色蔬菜品質,還是得到了二汽東風職工和市民的普遍認可。今後,本地綠色蔬菜,如何抓住地域優勢、做好山水文章、用好二汽東風品牌,在小而精的品種特質中找到突破,尋求更高端的市場,或許才能打破限制,謀求發展。
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