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還是貧窮的代名詞, 但是,此時的華西村,卻已經人均別墅豪車,富裕程度直追已開發國家。
而帶領整個村直接暴富的,就是那個眼光獨到的村長,吳仁寶。
後來,吳仁寶去世,他的兒子接手,短短幾年, 華西村便從人均幾千萬的身價,淪落到人均負債一千多萬的地步......
華西村有著怎樣的故事,如今又會有怎樣的發展?
人人都吃飽飯
時間回到1961年,此時,華西村還是那個貧窮落後的地帶,這裏的農業發展並不好,村民們飽受糧食短缺之苦,吃不飽飯是常態。
也就在這個艱苦的情況下,村中的黨支部改革,吳仁寶擔任了西大隊的黨支部書記。
此時,吳仁寶的一個任務, 就是讓這三千多口子的村民吃飽飯。
其實,當地的土地條件並不好,農業設施也不完善,而且還缺乏科學的耕作方式。
更倒黴的是,那幾年,華西村的農田還經常遭受幹旱、澇災等侵襲,農作物完全沒有長起來的希望。
面對種種困難,吳仁寶並沒有退縮,他開始考察華西村的種種情況,並結合其它村子的經營之道,做出了自己的規劃。
首先,吳仁寶開始推行農業產業化,將全村農田統一規劃,實行集體種植和合作社模式。
然後,吳仁寶大膽的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農業技術,比如改良種子、化肥農藥和機械化耕作等。
最後,為了改善村中的土地環境,吳仁寶組織所有的村民們開始挖河平整土地,制造良田。
經過華西村民們幾年的努力,他們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進步,產量直線上升,村民們的生活也終於有了改觀,再也不用為溫飽發愁了。
按說,做到這個地步,吳仁寶就已經是個很合格的領導的, 但是,他並不滿足於此,為了實作整村共同富裕的目標,吳仁寶開始研究更全面的生財之道。
預判未來的發展
吳仁寶很早就意識到,僅靠種地,最多也就是達到餓不死的程度,而伴隨著當時經濟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吳仁寶開始了自己的超前操作。
1972年,吳仁寶帶領村民們,創辦了第一家五金廠,不僅可以讓村民們農閑時上班,還能增加一下村中的額外收入。
出乎意料的是,憑借優良的產品品質,這家小廠的年產值迅速增長。 到1978年,這家五金廠已成為當地最大的鄉鎮企業。
看到成果初現,吳仁寶便更加放開手腳,他緊接著在村裏興建了織布廠、鋼材廠等,開始產業多元化發展。
與此同時,吳仁寶還創新性地推出"土地入股"機制,鼓勵村民將自家的土地投入到工廠經營中,從而使他們在工廠的開發中,也獲得大量的利益。
這一套操作下來,華西村的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他們采取薄利多銷的策略,產品在市場上非常具有競爭力。
尤其是伴隨全國鋼鐵產業的興起,讓華西村一躍成為了全國知名的鋼鐵生產基地,為村子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在短短幾年間,昔日貧困潦倒的華西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工廠的機器轟鳴聲徹夜不絕,村民們手中的鈔票越來越厚,生活一步步走向富裕......
但是,村民們手中再有錢,也難以享受到大城市一流的服務,為了能夠長久發展,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質吳仁寶明智地決定將部份收益用於村子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
很快,華西村的整體水平得到了提升,學校、醫院、公園等設施的建設,讓村民們幾乎能享受到與大城市一樣的福利。
這片土地,跟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風景格格不入, 他們也榮幸的獲得了天下第一村的稱號。
由此,華西村又增加了一個營收產業,那就是旅遊。
華西村的成功,甚至都驚動了國家,很多官方媒體聲稱,華西村的每一步操作,都踩在了改革的節奏上。
而打造這一切的吳仁寶,更是豐功偉績,得到了無數人的贊揚。
可是,進入21世紀後,華西村卻並沒能繼續風光下去, 尤其是吳仁寶去世之後,華西村便開始陷入了巨大的財務危機中。
華西村的衰落
2013年,吳仁寶去世,他的兒子吳協恩接過了華西村的領導大旗,此時,華西村村民們和外界,都對吳協恩有很大的期待,希望他能帶領華西村更上一層樓。
吳協恩是個很穩妥的人,他沒有亂來,平穩的延續父親的做法, 但是,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華西村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
首先,21世紀的中國,環保理念更為深入人心,政府對重工業的管控力度很大,這對以鋼鐵產業為主導的華西村來說,是個巨大的災難。
很多華西村的鋼鐵廠被迫減產,甚至關閉,直接導致了村子經濟的下滑。
其次,伴隨著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很多人也紛紛加入到辦廠中來,像紡織業這類門檻不高的行業, 市面上開辦了很多家。
由此一來,華西村的紡織業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不再那麽具有競爭力。
伴隨這這些支柱產業的落寞,華西村的旅遊業也風光不再。
而且,華西村還熱衷於投資,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衰落, 反而將大量的資金用在了理財,投資上。
一時間,整個華西村的財富極具減少,那些投出去的錢,更多的是血本無歸。
最慘烈的時候,華西村一度淪落到人均負債上千萬的地步 ,人們的眼裏,再也沒有了光。
看到這種慘狀,吳協恩也開始了他的復興操作。
再創輝煌
吳協恩深知,華西村要想保持繁榮,就不能再光盯著那些老路,必須不斷的創新和轉型。
很快,吳協恩便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旨在拓寬融資渠道,同時,他也積極投身於高科技產業,如人工智慧和光芯片,這不僅是對傳統制造業的補充,也是對未來經濟的押註。
事實證明,吳協恩再一次押對了,華西村現在正在從依賴資源型產業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
如今,華西村的經濟結構更加多元化,他們的經濟實力也有了回升。
我們期待華西村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發揮其獨特優勢,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保持其在中國鄉村經濟中的領先地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