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打造「庭院+體驗」場景,遊客在綠蔭環繞的復古庭院裏品味現磨咖啡,馥郁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感受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午間,打造「庭院+美食」場景,購買附近農戶的新鮮時蔬,在土竈前生火做飯,用煙火氣喚醒鄉愁記憶;夜間,打造「庭院+夜經濟」場景,頂樓星空燒烤派對點亮鄉村夜色,延伸消費鏈條。
遊客在復古庭院裏品味現磨咖啡。孫運冰 攝
在清城區龍塘鎮銀盞社群銀一村,一棟曾經月租僅600元的閑置農房,如今華麗變身成為月營業額超萬元的精品民宿——磁畔禾居。這變化的背後,是基層幹部充分發揮「頭雁引領」作用,帶頭「蹚路子」,帶領家人自籌資金,改造廢棄農院、栽種綠植、搭建露台、修復土竈,讓原本雜亂的院落煥發新生,走出一條獨具特色「庭院+經濟」發展之路的生動寫照。
閑置農房變身成為月營業額超萬元的精品民宿。清城區石角鎮供圖
亮諾於行
做「百千萬工程」的「帶頭人」
銀盞社群黨委副書記賴能均,同時也是清遠市「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優秀基層人才庫的入庫人才,在一次旅遊途中偶然發現,當地村民借助旅遊資源,透過改造房屋經營精品民宿,獲得了可觀收益。這讓他聯想到銀盞社群空心村裏大量的閑置房屋資源可以效仿。賴能均祖祖輩輩居住生活的銀一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距離長隆10分鐘車程,距輕軌站和磁浮站200公尺,對面是新銀盞溫泉酒店和君瀾溫泉酒店,村口就是美食街,發展文旅配套服務再合適不過。
民宿庭院改造前的樣子。清城區石角鎮供圖
「投錢裝修萬一賠了咋辦?」「沒人來住不是白折騰?」當賴能均首次提出改造閑置房屋發展民宿的想法時,村民的反應出奇地一致,紛紛搖頭表示懷疑。「黨員不帶頭,誰帶頭?」面對村民的質疑和村中發展新課題,賴能均選擇用行動說話:他隨即收回自家出租的舊房,貸款40萬元,以「舊物新生」理念打造民宿,透過保留傳統柴火竈和農家舊設、引入咖啡工坊、布置庭院綠植等,將美麗庭院與旅遊服務相結合,成為多元化的精品民宿。今年的4月中旬,「磁畔禾居」正式開業,憑借便捷的交通區位和清遠長隆開園帶來的人流,民宿每月的營業額穩定在萬元以上。
展望未來
做村集體經濟增收的「領路人」
「‘幹部先幹,群眾再看’,我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村民實實在在看到成果,這樣才更有說服力。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前來參觀取經,計劃將閑置的舊房改造成民宿,實作村集體增收。」談及未來,賴能均表示,將計劃透過引入高水平的第三方文旅公司,整合村子具有近兩百年歷史的青磚房、周邊的溫泉、烈士故居以及銀盞獨一無二的京廣鐵路、磁懸浮、城軌等軌域文化和工業文化,借助清遠長隆頂流IP的帶動,深化與清遠磁懸浮公司研學基地、新舊銀盞溫泉、清遠龍塘·城市驛站等點位的互動,著力打造具有銀盞特色和優勢的「溫泉民宿+軌域夕陽+青磚餐飲+磁浮研學」民宿品牌,帶動更多的村民,逐步盤活村中閑置房屋資源,實作「資源增值、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良性迴圈。
基層幹部既是政策執行者,也是群眾信任的「領頭雁」,透過黨員幹部的引領示範,能夠有效消除村民的疑惑和顧慮,更好地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從廢棄農院到網紅打卡地,磁畔禾居的蝶變是基層幹部身先士卒推動「百千萬工程」的生動縮影。今後的銀盞社群,將以「磁畔禾居」的成功實踐為示範,放射線帶動各村小組,把「沈睡的資源」喚醒,實作鄉村振興的「美麗蝶變」。
撰文:孫運冰 通訊員 龔雅靜 黃艷芳 鄧渝
點選圖片,一鍵報料↓↓↓
【作者】 孫運冰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