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非遺文創顯匠心 ——第五代非遺竹編技藝傳承人羅雲軍的圖片掠影

2025-01-11三農

非遺文創顯匠心

——第五代非遺竹編技藝傳承人羅雲軍的圖片掠影

圖/文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通訊員 楊錫建

(黔陽竹藝館座落在黔陽古城內)

(第五代非遺竹編技藝傳承人羅雲軍和他的黔陽竹藝館)

1月7日,第五代非遺竹編技藝傳承人羅雲軍的黔陽竹藝館內,只見各式各樣的精美竹編品陳列其中,一段竹,一片篾,在手藝人的指間來回翻飛,就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竹編產品,不禁讓人感嘆這不僅是一棵竹子完美蛻變的詠嘆調,更是竹編藝人用心、用情、用時的熱愛和投入。

黔陽竹類資源豐富,當地人用竹子制作竹制工藝品的歷史源遠流長,黔陽「毛氏竹藝」源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現年55歲的羅雲軍,從小對竹藝興趣濃厚,師從竹藝大師毛兆良,成為了「毛氏竹藝」 第五代傳人。

純手工制作竹編30余年,羅雲軍的雙手對竹子再熟悉不過,一根厚度不到3厘米的竹條,在他手中可以劈成4條,甚至是5條,剖削後的竹條厚度僅有幾公釐,反復刮削去除竹刺後,竹篾纖細均勻、光滑柔順,蒸煮、上色、編織,這些竹條在手藝人的手中,變成了燈籠、籃子、手提包等一個個精美的工藝品。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產量、高效率的現代工藝制品取代了傳統竹編產品的地位,純手工的燈籠一天只能制作兩個,但售價卻只有35元,這種窘境使得竹藝園的手藝人越來越少,竹編技藝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羅雲軍說:「我希望把中國的文化傳統保留下來,傳承下去,繼續發揚光大,希望愛做竹藝文化的年輕人來免費學習。」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謙恭。竹編工藝得以傳承和發展,需要工匠默默堅守和虛心傳授,為了推廣竹編文化,羅雲軍的竹藝園免費招收學徒,並且與上海的高校建立了聯系,透過網路直播,為大家「雲」上傳播竹藝文化,讓竹編文化綻放出了更強勁更持久的生命力。

(黔陽竹藝館座落在黔陽古城內)

(黔陽古城竹藝館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第五代非遺竹編技藝傳承人羅雲軍和他的黔陽竹藝館)

(第五代非遺竹編技藝傳承人羅雲軍正在展示他的作品)

(黔陽古城竹藝館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匠人的雙手)

(非遺竹編技藝)

(非遺竹編技藝)

(非遺竹編技藝的耳釘和發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