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社三農全媒體中心 記者 李麗
薺菜具有生長周期短、易管理、投資小、見效快、市場需求量大等特點。在虞城縣,薺菜的種植,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新亮點,虞城薺菜不僅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還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目前,虞城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集種植、加工和供應於一體的薺菜生產基地。
「過兩天要種鮮食玉米了,長70天到90天就可以接茬種薺菜。11月底再種一季冬小麥,糧菜接茬效益高。」在虞城縣利民鎮,河南譽華食品有限公司余輝表示。
發展「兩糧一菜」種植模式
近年來,虞城縣大力推廣「小麥+鮮食玉米+薺菜」的「兩糧一菜」糧菜接茬種植模式,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品牌助農,成效顯著。
虞城縣依托薺菜特色資源,搶抓市場機遇,深入挖掘土地潛力,積極探索、統籌發展「兩糧一菜」糧菜接茬種植模式,把傳統的一年兩熟變為一年三熟的農業生產模式。據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模式生產周期為:6月10日左右種植鮮食玉米,生長周期70天—90天;立秋前後種植薺菜,周期約65天;11月底或12月初種植冬小麥(晚麥)。
目前,虞城縣以利民鎮為中心,帶動周邊10余鄉鎮42個村2000多農戶大力發展薺菜規模化種植。2024年,全縣薺菜種植面積達12萬畝,年產量約27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44億元,約有17.6萬人從事薺菜生產。
興產業促就業助增收
「兩糧一菜」糧菜接茬種植模式有「不與小麥爭節氣、不與玉米爭土地、不與土壤爭肥力」的特點,該模式可復制性強,容易被群眾接受。虞城縣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吸引鄉村勞動力從事薺菜生產,發展規模化種植。
透過「兩糧一菜」糧菜接茬種植模式,當地實作畝提升效益2500元—3000元。同時,在整個薺菜生產采收季節,直接或間接帶動2萬余人從事薺菜加工、冷藏、運輸、銷售等工作,全程參與生產采收薺菜的農民可增加務工收入6000元—10000元,進一步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
「兩糧一菜」糧菜接茬種植模式既有效解決了糧菜爭地矛盾,又探索出了一條土地增效、農業高產、農民增收的新路子,讓農民「改變了老法子、打滿了糧囤子、裝滿了菜籃子、鼓起了錢袋子」。
虞城縣積極出台優惠政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科迪集團、懂菜農業、綠環食品等大型龍頭企業不斷推出薺菜系列產品,粗、精加工產值可放大5—10倍以上。當地形成了集薺菜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物流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得益於系列利好政策,虞城縣薺菜速凍食品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目前,全縣有薺菜加工企業23家,還有大量的鄉村合作組織從事薺菜的初加工工作。
院縣合作助推產業提檔升級
虞城縣積極組織縣農業農村局、縣委人才辦等單位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開展院縣合作,將科技與產業、專家與農業龍頭企業深度融合、精準對接,推動「兩糧一菜」糧菜接茬種植模式提質增效和產業轉型升級。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吳緒金研究團隊積極與國內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相關科研單位合作,目前已初步研發了薺菜種植及采收機械,為進一步擴大薺菜種植面積、提高種植效率、降低種植成本、提升產品品質提供了技術保障;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中心、河南農業職業學院食品工程學院合作,開展薺菜營養功能成分分析、薺菜新產品研發等工作,為提高產品附加值、豐富產品種類、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2022年以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在虞城縣實施的科技支撐助力鄉村振興能力提升專項——「‘兩糧一菜’標準化生產助力鄉村振興示範」計畫,在懂菜農業建立了「鄭單系列鮮食玉米高產示範方」1000畝,示範實施鮮食玉米品質提升與合理密植、「兩糧一菜」周年合理接茬時間、周年水肥高效等關鍵技術,畝有效果穗達3056穗,畝鮮穗產量達1300公斤,比傳統品種增產20%。培育試種新品種「板葉薺菜」,畝平均產量達2000公斤—3000公斤,相比傳統的小葉薺菜增產400公斤—750公斤,畝增效益1000元—2000元。
虞城縣借助位於豫魯皖三省接合部、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等條件,已逐步建成現代物流體系,未來將全面帶動薺菜等特色農產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