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長城觀察丨「海底草原」緣何重現生機

2025-06-11三農

專家學者深入曹妃甸海草床調研。

6月8日,自然資源部釋出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在渤海種下一片「海底草原」——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案例】成功入選。歷經兩期修復工程,曹妃甸累計修復海草床938公頃,其探索的「人工修復+自然恢復」模式,為全國海草床保護修復貢獻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河北經驗」。

這片位於渤海灣的「海底草原」是如何重現生機的?修復過程中克服了哪些難點?其修復之路揭示了哪些生態治理智慧?成效如何?記者近日赴唐山市曹妃甸區進行了實地探訪。

多重因素影響 海草床局部退化

初夏的唐山市曹妃甸區龍島,海天一色,卡玫基翔集。在龍島西北側,海面之下,海草舒展身姿,隨波搖曳。這片海域分布著一大片鰻草海草床,總面積達4427公頃,是中國現存單種連片面積最大的海草床。

海草通常大面積聚集生長,形成廣袤的海草床,構成典型的海草床生態系,亦有「海底草原」之稱。

海草床智慧監測平台。

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並稱為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生態價值巨大。研究表明,僅占海洋面積0.1%的海草床,年固碳量卻占海洋總固碳量的約18%,是高效的「藍色碳匯」,其生態服務價值每年每公頃高達15萬元。同時,它還能穩固海底、凈化水質、減緩海岸侵蝕,為魚、蝦、貝、蟹等眾多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育幼場。

曹妃甸龍島西北側這片海域,是渤海主要捕撈作業區之一,漁業資源密度較高,在渤海的漁業生產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然而,這片寶貴的「海底草原」也曾面臨威脅。前些年,受陸源汙染、氣候變遷,以及拖網捕撈、吸蛤船作業等高強度漁業活動幹擾,海草植被和底質生境受到破壞,部份區域出現稀疏區和裸斑區,呈現局部退化趨勢。

探索修復新模式 貢獻「河北經驗」

陸地上的山坡荒了,可以栽樹;海底生態變差了,該如何修復?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周毅看來,海草床一旦遭到破壞,很難自然恢復到健康狀態,需要進行人工生態修復。

面對海底生態修復的難題,河北省確立了「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針。2019年至2020年,曹妃甸啟動一期海草床生態修復計畫,修復面積300公頃;2022年至2023年,曹妃甸二期計畫接續實施,修復面積638公頃。兩期工程累計修復海草床938公頃。

曹妃甸當地居民參與海草床修復。

修復的核心在於技術創新與系統施策。計畫團隊成功構建了海草床全流程多要素修復技術體系,重點攻克了裸斑區底質修復工程難題。

精準分類施策。「我們對海草床退化程度、生境特征及恢復潛力進行評估,采取差異化修復策略。」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針對恢復力相對較強區域,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人工巡護。針對恢復力相對較弱區域,綜合運用基質修復、種子播種、種苗移栽、植株移植等修復方法促進植株擴繁,實作精準化、多層次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有效遏制海草床生態系退化趨勢。

創新「配重」種植。針對北方海域特點,二期修復計畫創新采用「配重法」——在草根下黏上特制黏土泥丸進行海底深埋,有效提高了在復雜海況下的種植效率和成活率。海草的最佳種植期非常集中,主要在每年5-6月和9-10月的低潮位時段。修復人員抓住這寶貴的四個月時間下海作業,確保海草成活率。

河海聯動治本。修復工程與唐山市陸源入海汙染物綜合整治緊密結合,從源頭減少汙染輸入,為海草恢復創造良好水環境。

依托中央財政支持,曹妃甸成功探索出「人工修復+自然恢復」的生態修復模式,其核心在於系統性、精準性和長效性,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河北經驗」。

修復完成僅是第一步,構建海草床長效管護機制至關重要。唐山市曹妃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部署了海草床智慧監視監測系統,即時監測海草床長勢、海水水質、水溫等環境參數,並對修復區人類活動進行監管,有效規避近海漁業生產等擾動風險,讓海草床在自然狀態下逐漸恢復。

科研支撐持續深化。2023年12月,自然資源部批準成立的「黃渤海溫帶海草床生態系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主站落戶曹妃甸,將重點開展海草床修復技術最佳化、碳匯監測評估等研究,為未來保護修復提供科技支撐。

部門協同凝聚合力。自然資源、海事、農業農村等部門聯動,透過「法治管控-科普宣教-社群共護」行動,持續減少人為幹擾,加強保護力度。特別註重引導當地漁民轉變觀念,從「資源索取者」向「生態守護者」轉變,共同守護這片「海底草原」。

修復成效顯著 「海底草原」重煥生機

經過兩期的修復和精心管護,唐山曹妃甸海草床已經非常茂盛,形成了「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體生態系,實作了生態與漁業經濟的雙贏,一片生機勃勃的「海底草原」呈現在世人面前。

修復後的海草床生態系,穩定了海底基質,減緩了波浪和海流對海岸的侵蝕,降低了緩沖潮流對海底沈積物的擾動,成為一道天然的海洋防護屏障。

海草床吸引海洋動物前來棲息、覓食。

海草床為底棲動植物、附生生物、浮遊生物等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生長場所和繁衍場所。隨著海草床的修復,海洋生物也紛紛「回歸故裏」。監測數據令人欣喜:修復區大型底棲生物種類從60種增加到111種,增幅達85%;生物量均值由每平方米4.51克躍升至每平方米19克,提升321%;生物多樣性指數提升42.3%。

「這裏記錄有大型底棲生物110多種,是東方江豚、海馬、刺參等珍稀瀕危和經濟物種的重要棲息地。」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光程表示。曹妃甸海草床的恢復,為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和良好的生長環境。松江鱸、海參等經濟物種資源量顯著提升,曹妃甸國家級中華絨螯蟹水產種質資源也更加豐富,為漁業永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外,茂密的海草葉片有效沈降了海水中的懸浮物,減輕了富營養化,凈化了海水水質。更重要的是,修復後海草床強大的碳捕獲和封存能力(藍碳)得到極大恢復和提升,為應對氣候變遷貢獻了海洋力量。

陳光程表示,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不僅是中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關鍵任務之一,更是推進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曹妃甸海草床生態修復的經驗,對於保護和提升中國海草床資源及其藍碳能力,推動海岸帶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