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核桃生產和消費大國,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列世界第一。
雲南則是貢獻遙遙領先的中堅力量,而大理又是省內種植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受益面最廣的州市。
其中漾濞縣更有著悠久的核桃種植歷史,是全國最大的核桃交易集散地,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
這個點蒼腳下的「綠色寶地」,是中國核桃和世界核桃的起源地之一。
四十年前漾濞出土了一段核桃木化石,發現它已有三千五百多年歷史。
另外,考古隊還在蒼山古崖畫上發現了先民打核桃的生動記錄,也佐證了漾濞有幾千年的核桃文化。
到了一千多年前宋代大理國時期,核桃就已經是當地重要的商品。
清朝【滇海虞衡誌】還有記載「核桃以漾濞江為上,殼薄可掐而破之」。
不同年代都記錄著漾濞與核桃之間的不解之緣,也因地制宜發展出了獨特的農耕智慧。
核桃樹從栽種到掛果要歷經8-10年,為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祖祖輩輩的漾濞人探索出核桃與農作物間套作的耕種模式。
這一實作良性生態迴圈的復合系統既提升了土地產量,又起到了為核桃施肥、除草、澆灌等作用,已經成為首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整個大理州人均核桃種植面積達5.2畝,共有42個優良品種,但依然以漾濞的大泡核桃最負盛名。
果大、殼薄、仁白、味香、出油率高、營養豐富等特點令其馳名中外。
該品種不僅在當地種植,還是雲南其他地區乃至四川等地的主要栽種品種。
不過能保證穩定優質產出,不斷完善良種選育、豐產栽培和病害防治的地區,還屬原產地——漾濞。
在幾乎家家戶戶種植核桃的漾濞,核桃已經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年十月核桃成熟季,背著背簍上山打核桃,在院子裏脫皮晾曬,做核桃車玩具便是當地人共同的童年記憶。
那陣陣清香能穿越時空,觸達人心底最柔情無憂的角落。
在開發核桃的吃法上,漾濞人自然有更加豐富的經驗。
核桃卷粉最有代表性。
米漿攤成又薄又彈的粉皮,鮮核桃炒香,經烹炸、研磨、調配做成核桃醬,均勻抹在粉皮上,鋪些自制泡菜,一裹一卷,淋上辣椒醬,就是最地道日常的早餐小吃。
鮮核桃生吃有奶香,剁碎和肉做餡,包餃子做鍋盔,另有一番風味;
和木耳黃瓜涼拌,加上辣椒、香油等佐料,又開啟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西式沙拉也不妨加幾顆核桃仁,平衡膳食,養生保健。
幹核桃燉湯,排骨、雞肉皆可,是秋冬滋補佳品,核桃由幹香變軟爛,染深了湯底,也加重了肉香。
炒菜也是很好的選擇,新鮮時蔬任意搭配,核桃過油炒,香味更濃,鮮脆可口。
堅果作幹碟蘸料有奇香,本就油香濃郁不苦不澀的漾濞核桃,打碎之後能很好地吸附烤肉,平衡油潤,增強口感,噴香撲鼻,資深老饕一定知道這一口的含金量。
核桃露是比較常見的甜品做法,但漾濞人吃甜品更加樸實直接——蘸蜂蜜。
核桃仁蘸上自家養的土蜂釀造百花蜜,滿口甘醇濃香,是當地人待客的傳統美食,即「彜家三道蜜」之一。
大理不只有洱海,走進「大理後花園」,漾濞、核桃讓你體驗「蒼洱文化之源」、「中國核桃之鄉」那不可阻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