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假期期間,全球股市在A股休市之際再次展現出強勁的漲勢。特別是歐美股市的整體反彈引人註目,其中美國股市更是表現亮眼,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香港股市同樣表現積極,恒生指數連續六個交易日收漲,漲幅超過1%。然而,面對全球股市的普遍回暖,A股市場在2700點整數關口的支撐力仍面臨考驗,投資者對於節後A股是否會跟隨國際市場出現反彈,以及市場是否已接近底部位置,持有謹慎態度。

首先,從私募行業的角度來看,當前的市場環境異常復雜。即使是管理規模達到百億級別的量化私募基金,也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與往年相比,2023年的市場狀況更加艱難,這不僅僅是個人投資者的感受,即便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也表達了相同的擔憂。盡管監管層在努力透過一系列措施來提振市場,包括調整IPO發行節奏、改革轉融通機制以及出台新的融券規定等,但市場情緒並未因此得到顯著改善,成交量持續萎縮,投資者的信心也顯得格外脆弱。

其次,關於A股市場是否接近底部的問題,各大券商機構在假期期間釋出的研究報告中,多數持樂觀態度,認為市場離底部位置不遠。
例如,東吳證券指出,強勢板塊的回呼可能是市場觸底前的征兆;中信證券則認為,A股正在經歷一個加速探底的過程,並建議關註紅利和海外市場的機會;而華金證券則預計,節後市場可能出現反彈。然而,值得註意的是,盡管機構們普遍認為市場正在接近底部,但真正願意在此時進場的資金卻並不多,這反映了市場參與者對當前形勢缺乏信心。

最後,考慮到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美聯準尚未明確其貨幣政策走向的情況下,A股市場的復蘇將依賴於多重因素的支持。當前市場需要一個明確的催化劑,而美聯準的政策動向很可能是關鍵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央行也不太可能貿然采取寬松措施以刺激市場。

因此,對於A股來說,真正的底部不僅需要技術面的支持,更需要投資者信心的恢復,而這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總之,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中,投資者應當保持謹慎,同時也要認識到市場周期性波動的本質,以及信心重建的重要性。無論市場如何變化,維持良好的心態並專註於長期目標,或許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最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