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光伏元件大廠集體漲價背後!慘烈價格戰下三季報光伏龍頭集體暴雷,從矽片到元件全處於虧損狀態,只有個別公司賺錢

2024-10-30財經

金融界10月30日訊息卡著三季報披露視窗期的倒數第二天,A股光伏產業鏈龍頭們「暴雷」的三季報終於浮出了水面。

三季報光伏龍頭集體暴雷

截止發稿,在頭部五大元件廠商中隆基綠能、天合光能、通威股份、晶澳科技先後披露了三季報,在這五大頭部廠商呈現出「三虧一平一賺」的情況。其中隆基綠能、天合光能、通威股份全部爆出巨虧,天合光能凈虧損13.73億元、隆基綠能凈虧損12.61億元緊隨其後,通威股份也凈虧損8.44億元。晶科能源勉強維持1487.42萬元凈利潤,但1487.42萬元的凈利潤建立在245.19億元營收基礎上,凈利潤率只有微薄的0.06%。

只有晶澳科技三季度實作了3.9億元的凈利潤,但是同比下降了80%。

此外光伏產業鏈上的矽片龍頭TCL中環,更是慘不忍睹。10月29日,TCL中環釋出2024年三季報,三季度歸母凈利潤虧損擴大至29.98億元,這也是TCL中環連虧的第四個季度。TCL中環今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8.8億元、21.84億元、29.98億.

在眾多頭部上市公司暫時只有一家上市公司科創板上市公司阿特斯保持了正常的發展,阿特斯第三季度實作營業收入122.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2億元,環比增長8.3%。

已經披露的光伏產業鏈上市公司三季報透露出一個訊號,光伏產業價格戰打到現階段,從矽片到元件全行業幾乎處在全部虧損狀態,只有個別上市公司賺錢。

光伏價格戰愈演愈烈

近年來,受供需失衡影響,光伏產業鏈價格出現了大幅下跌。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2024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矽料、矽片價格下跌振幅超過40%,電池片、元件價格下跌超15%。

不斷內卷的情況再三季度並沒得到緩解,三季度,矽料已跌破成本線,處於「跌無可跌」的境地。P型矽片同樣因前期價格降幅較大,三季度暫時進入價格築底;N型矽片價格則繼續下跌,210mm/130μm單晶N型矽片今年來價格已腰斬,成為今年跌幅最大的產品。據InfoLink顯示,截止10月16日,矽料、矽片、電池、元件價格跌幅分別為38%、50%、43%、29%。

10月以來,各大頭部廠家競價策略越來越激進,國內招投標價格持續走低,價格戰愈演愈烈。

據【索比光伏網】訊息,10月12日,華潤電力沂源西裏150MW農光互補光伏發電計畫光伏元件裝置采購開標,共有14家企業參投標,投標單價0.5308元/W至0.7255元/W,均價為0.64元/W。10月21日,該計畫中標候選人公示。第一中標候選人通威股份,單價0.612元/W,再次重新整理目前元件采購的最低單價記錄;第二中標候選人協鑫整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單價0.616

元/W;第三中標候選人常州華耀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單價0.617元/W。最新訊息顯示,該計畫已由開出最低價的通威股份中標。

各方不得不坐下來談一談

面對行業「囚徒困境」,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各方不得不坐下來談一談。

在華潤電力沂源西裏計畫開標之後的第二天,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上海舉行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專題座談會,包括隆基綠能、通威股份1等6家企業參與。各位企業家及代表就「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結束渠道」及行業健康永續發展進行了充分溝通交流,並達成共識。

10月18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文給出價格戰底線,其在文章中指出,光伏元件是需要穩定執行20-25年的產品,相比價格,品質才是最關鍵的考量因素,0.68元/W的成本已經是當前行業優秀企業在保證產品品質前提下的最低成本。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相關規定,中標合約必須是高於成本。協會呼籲,招標方要尊重市場規律,遵守法律規定,以設定最低限價、降低價格得分比重、提高服務和品質得分比重等方式,制定合理的招標方案。

10月29日,頭部元件廠商了流露出結束價格戰的想法。自29日起,隆基綠能光伏元件價格上漲1-2分/瓦,截至目前,包括天合光能、晶科、通威、晶澳在內頭部元件企業出貨價格均已向上微調1-3分/瓦。

對此,隆基綠能人士表示,元件價格隨行就市調整。 晶澳科技表示,市場上分銷渠道價格略有調整。公司會密切關註市場動態和使用者需求,基於對市場趨勢、成本、訂單情況等因素做全面考量,同時會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持續評估和動態調整定價策略。晶科能源回應稱,基於行業「反內卷」會議所達成的共識,各企業正共同努力促進產業鏈價格逐步回歸合理區間,公司積極響應,期待行業早日重回健康發展軌域。

此外,需求方也有終結價格戰態勢,據媒體報道稱從知情人士處獲取的檔顯示,某央企針對其擬招標的儲能計畫修改了評標辦法——將技術評標權重、價格評標權重從原來的50%、45%,分別調整為55%、40%,商務評標權重不變。並且,價格評分的評審標準亦發生變化。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