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釋出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一級儲能廠商榜單, 總共49家企業上榜,超四分之三是中國的。

從BNEF今年4個季度榜單變化來看,上榜企業數量逐季遞增,中企占比持續提升,具體來看:
~2024年Q1,上榜企業25家,中企14家,占56%;
~2024年Q2,上榜企業35家,中企23家,占比超6成;
~2024年Q3,上榜企業38家,中企27家,占比超7成;
~2024年Q4,上榜企業49家,中企38家,占比近8成。

如果BNEF是中國的機構,怕都要被懷疑「夾帶私貨」了。
但BNEF總部位於英國,是全球新能源領域最具公信力的行業研究機構之一,其釋出的全球儲能廠商 Tier 1榜單更是「含金量」十足,被歐美新能源領域頭部企業當做挑選合作夥伴的關鍵參考項。
彭博全球一級儲能廠商榜單裏,中國儲能企業數量、占比雙雙提升的現象,反映出中國儲能企業出海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全球市場認可度大幅提升。
「水土不服」是落榜原因?
彭博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一級儲能廠商榜單裏,中國上榜的38家儲能企業主要分為2大陣營:
一是「儲能電芯+直流側儲能系統」復合廠商 ,這類企業除了能自研、自產儲能電芯外,還具備生產直流側儲能系統的能力,典型代表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瑞浦蘭鈞、海辰儲能、比亞迪、中創新航等;
二是交流側儲能系統整合商 ,這類企業PCS研發實力雄厚,具備復雜整合和完整系統交付能力,且電芯大多外采,如陽光電源、中車株洲所、遠景儲能、奇異點能源等。
而這些企業在彭博全球一級儲能廠商2024年4個季度榜單裏的綜合表現,反差極大:有上榜後連續「霸榜」,地位不斷穩固的,也有上榜又落榜,存在「掉隊風險」的。

這一現象與中國儲能企業能否適應海外市場需求有關。
2024年以來,烏克蘭、紐西蘭、巴基史坦、北非、奈及利亞等多個國家,出現停電、缺電或電力價格上漲的現象。
原因眾多,比如烏克蘭8月停電是因為高溫天氣擴大了用電缺口;紐西蘭電價飆升是因為幹旱導致水庫水位不足,水力發電量驟減;奈及利亞電網頻繁崩潰則是當地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電網建設不健全、部份電站運轉效率低下等因素導致的。

烏克蘭高溫天氣(圖)
有儲能需求的地方就有中國儲能企業,但「水土不服」成為了眾多中儲企業碰壁的原因。
海外儲能市場產品認證標準、售後難度等與國內市場存在差異,比如:海外整體質保年限要求15—20年,而國內是5年左右;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儲能電池及系統的認證要求也有所不同,北美主要采用UL認證體系,歐洲是CE認證體系,澳洲則是CEC認證體系。
加上文化差異、法律法規等因素的影響,原本業務表現不錯的中儲企業,因為腦子一熱沖進不熟悉的海外市場,撞得頭破血流的案例比比皆是。2021年,陽光電源的海外大儲業務就交過10億元左右的「學費」。
海外儲能,巨頭的舞台
2024年以來,中國儲能產業出海力度猛增,產品從前期的電池等零部件為主,到現在全產業鏈產品陸續入場;目的地也從歐美放射線向中東、澳洲、東南亞、北非等市場。
僅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儲能企業就在海外斬獲了超70GWh儲能系統訂單,合約金額接近100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其中絕大部份訂單,落入了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瑞浦蘭鈞等位列彭博2024年全球一級儲能廠商榜單的巨頭手中。
作為行業風向標的寧德時代,今年儲能出海賺得盆滿缽溢。 「2024年Q3,儲能預計出貨 30GWh,同比增長65%,環比增長20%,且基本為海外大儲,多點開花,持續性可期。」 寧德時代說。
原因很簡單,2024年美國大儲市場爆發,而寧德時代與 特斯拉、Fluence、Nextera、Flexgen等 美國儲能客戶達成了深度合作。尤其是特斯拉,寧德時代是其獨家儲能電芯供應商。
全年來看,寧德時代預計公司儲能出貨量可達105-110GWh,同比增長超55%。
同樣收獲頗豐的還有億緯鋰能,6月拿下POWIN的15GWh大單,9月又將AESI的訂單規模從13.389GWh提升至19.5GWh,2024年不是在簽單,就是在簽單的路上。
其財報數據顯示, 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儲能電池出貨量高達35.73 GWh,同比增長115.57%,超越動力電池成為公司最大業績增長點。
另外,億緯鋰能還推出了CLS全球合作經營模式,成功在美國突圍,落地ACT公司(Amplify Cell Technologies LLC)。
中國儲能出海繞不開的企業還有瑞浦蘭鈞,簽單、建廠、研發新品、設立分公司,其出海之路走得又快又穩。
不僅與Powin簽署了12GWh的問頂320Ah儲能電芯合作框架協定,還陸續與SUNPIN SOLAR、VENA ENERGY、Energy Vault等國際能源巨頭達成合作,總規模約40GWh。產品方面,在314Ah大電芯和5MWh儲能系統量產的同時,推出了564Ah問頂儲能電芯等創新產品。
2024年p,瑞浦蘭鈞儲能電池出貨量達8.60GWh,同比增長約45%,連續兩個季度蟬聯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前三席位。

另外,陽光電源簽約沙烏地ALGIHAZ全球最大儲能計畫(7.8GWh),欣旺達儲能為澳洲昆士蘭省1.6GWh儲能計畫提供NoahX 5MWh液冷儲能系統,楚能新能源與YN Energy達成1.6GWh的儲能合作,中國儲能企業海外簽單的速度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
種種跡象表明,海外儲能市場空間巨大,中國早早出海的企業已相繼成功金塊,而這一現象能保持多久,卻是一個未知數。
不光吃肉,還挨打
海外儲能市場收益大,風險也不小。
正如筆者在【兩大電池計畫停建,蜂巢能源「出海」遭毒打?】文中所言,蜂巢能源受資金壓力、歐洲針對性政策、市場變化等因素影響,已決定暫停投建其在德國的兩家電池工廠,並將於2025年1月底徹底終止其在歐洲的業務。
2021年因為歐洲戶儲爆火混得風生水起的派能科技,也因為歐洲戶儲遇冷陷入危機,董事長被調查,50億的儲能電池大計畫也被迫延期。

派能科技計畫延期公告(圖)
更麻煩的是,現在海外儲能也陷入了「價格戰」的漩渦。美國清潔能源協會(CEA)釋出報告, 2024年,美國從中國廠商手中購買20尺貨櫃儲能系統的價格從2023年的180美元/kWh下降到148美元/kWh,下降了近五分之一。
種種跡象表明,儲能出海這條路並非坦途,政策、市場變化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海外市場合約履約、交付後面隱藏的巨大風險,極大地削薄了海外儲能的利潤,並導致部份企業金塊不成反被「活埋」。